明溪县“学史力行,建设开放发展新侨乡”我为群众办实事典型案例展示(二)
日期:2022-01-18 09:47
来源:明溪在线
|
|
|
|
编者按: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明溪县坚持把学史力行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贯穿全过程,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全县各级各部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施了一系列立足实际、服务群众的有力举措,涌现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和好做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为巩固提升“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果,即日起,由中共明溪县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推出“学史力行,建设开放发展新侨乡”我为群众办实事典型案例展示专栏,集中展示一批优秀案例,努力营造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浓厚氛围。
行政服务中心:“办不成事”反映窗口 办成事暖民心

实施背景
为进一步优化“六最”营商环境,打造优质、高效的便民利企平台,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县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于2021年8月18日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切实有效提升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主要做法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主要处理企业和群众因政策、系统、申报材料、服务态度以及咨询、受理、审批环节中的办理程序等原因,遇到未能实现成功受理或审批,造成跑多趟等问题。一是面对面倾听群众“吐槽”,拉近和办事群众的距离,缓解群众办不成事的焦虑和疑虑,现场提供协调、咨询和引导服务,切实帮助企业、群众解决办事难题;二是对于群众反映的“办不成”的事,及时汇总,形成问题清单,协调督促相关部门及时跟进处理;三是跨多个部门“很难办”的事,积极协调,由“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牵头召开“联审联办”会议解决问题,并及时给予答复。
工作成效
自“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设立以来,解决各类问题37件,其中大力协调县医保中心、人社局、不动产登记中心、发改局、自然资源局等部门为群众及企业解决医保、退休金、不动产权证、工程规划许可证等问题17件,提供咨询、引导服务240余人次,为群众和企业解决了“堵点”“痛点”“难点”问题,不断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同时,“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工作机制得到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并在全市推广运用,三明各县(市)行政服务中心均已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中国青年报、明溪县政府网站、明溪在线、明溪电视台等各媒体对此事进行宣传报道。
生态环境局:联动出击,守护“静夜”

实施背景
近年来,夜间噪音扰民问题一直是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反映强烈,投诉不断。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明溪县联合开展“静夜守护”城市夜间噪声污染整治专项行动,着力解决城市夜间噪声污染问题,提升百姓生活品质。
主要做法
(一)建机制。成立“静夜守护”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出台《“静夜守护”城市夜间噪声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整治目标、整治内容、责任分工及工作要求,建立健全共管联动长效监管机制,完善联勤联动、信息共享、问题移交等工作机制,召开6次“静夜守护”城市夜间噪声污染整治专项行动联席会,对建筑施工、商业活动等领域的噪声扰民问题专项整治进行统一部署、统一推进,形成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
(二)共联动。生态环境、公安、住建、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8部门联合开展“静夜守护”专项行动,对城区建筑施工单位、文化娱乐场所、公共场所、沿街商铺、重要交通节点等噪声多发地逐一进行全面排查,重点强化敏感区域的噪声执法监测力度,组织联合执法17次,累计出动执法人员2200余人次,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督促整改落实。
(三)广宣传。通过县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噪声管控公告》《清静护考倡议书》,向建筑施工单位、文化娱乐场所、沿街商铺、冷作加工、机动车维修企业发放噪声防控宣传手册,开展宣传活动22次,新增禁止鸣笛标识牌7个,发放宣传材料750余份,粘贴禁噪标识100余张,大力宣传环境噪声污染防控知识。
工作成效
“静夜守护”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以来,排查噪声源1124家次,受理噪声投诉213件,责令整改228家次,立案查处6家,公众环保意识显著提高,各类噪声污染得到有效地控制,特别是叶厝坑矿区车辆噪声、粉尘污染问题,通过多次现场联合执法检查指导,促成矿区车辆避开城区改道运输,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附近居民多年的车辆运输噪声和粉尘问题,并入选市级“我为群众办实事”典型案例。
城关乡:修民生路 解民心忧
实施背景
2007年4月,明溪县三钢矿业有限公司进入城关乡王桥村叶厝坑开采石灰石。运输矿石的大货车要经过城区路段,给居住在紫岭社区、第二实验小学和新大路附近的居民带来粉尘、噪音和交通安全隐患等问题。群众多次投诉,由于历史遗留难题一直没有彻底解决,使得沿途居民与企业矛盾日益加深。
主要做法
一是做好“排查”文章,畅通渠道通民意。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等入村入户开展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民意调查、意见征集等方式,及时了解、解决与群众利益最紧密、矛盾最突出、难度最大的土地征迁、清苗补偿等问题。
二是做好“融合”文章,紧盯项目跟落实。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时效化的要求,建立“乡领导领办、责任部门牵头、上下协同联动”的办理机制,逐项明确推进措施,围绕土地征迁、项目报批、农转用、工程建设等问题,建立精准指导的时间表、路线图,立说立行,确保项目有效落实落地。
三是做好“党建”文章,凝聚合力解难题。开展“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活动,推进王桥村党支部与三钢矿山党委下属灰粉党支部共建,发挥好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共同筹集项目建设资金900万元,有序推动40亩土地征迁、青苗补偿等工作。
工作成效
2021年7月12日,一条长1.6公里,路基6.5米,路面6米,厚度24厘米专供矿山货车运输的道路正式通车,该道路通车后,矿车将不再经过紫云佳苑路段,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了矿车途经城区带来的噪音、粉尘和交通安全隐患等问题。
盖洋镇:村民点题 干部答题

实施背景
盖洋镇“脏乱差”现象偶有发生,休闲配套设施相对缺乏,民生福祉存在短板。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盖洋镇通过“村民点题,干部答题”做法,并把收集的意见建议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党史学习教育有力度、有深度、有热度、有温度。
主要做法
一、建“宜居地”。针对村民提出集镇商贩占道经营、修建休闲小公园等渴盼与诉求,盖洋镇把建设便民小市场、休闲小公园项目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先后投入100万元施工建设,并配套建设人行步道、排污管网、便民路灯和绿化带等基础设施,解决集镇占道经营现象,为当地居民提供休憩、锻炼的活动场所,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二、解“用水愁”。因受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限制,水资源较为匮乏,遇到枯水季有时会断水,逢雨季易产生杂质,饮水安全成为村民的痛点。为解决村民的安全饮水问题,盖洋镇投资160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有效解决群众生活用水不足问题,提升集镇群众饮水品质。
三、谋“致富路”。盖洋是农业大镇,主要发展烟叶、水稻、绿化苗木等产业,为谱好生态曲、写好发展经、谋好致富路,盖洋镇始终把村民“急难愁盼”问题摆在首位,积极向上争取近百万资金,建设1000亩高标准农田,修水渠、硬化机耕路等,受益农田达2000多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不便问题。
工作成效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盖洋镇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聚焦群众痛点、难点和堵点问题,通过“村民点题,干部答题”做法,解决群众生活品质、出行条件、惠民利民等实事20件,镇党委书记带头深入19个村居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动解决重要问题32件,其他副科级以上领导协调解决问题173件,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到明显提升。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