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案例】“三调联动”解民忧 激活稳定新动能
“三调联动”解民忧 激活稳定新动能
2023年1月,一对八旬老人来到盖洋司法所哭诉。老两口育有两个儿子,两兄弟反目成仇,均拒绝履行赡养义务,造成老两口耄耋之年无法安享晚年。在详细了解缘由后,司法所工作人员发现这看似简单的赡养纠纷背后,还牵扯着土地纠纷等多重法律关系,于是决定开启“三调联动”工作模式,联系盖洋法庭、盖洋派出所、镇社会治理办,共同介入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
各执一词难分辨
事情追溯至5年前,经老两口同意,两个儿子口头约定:母亲跟随大儿子生活,父亲跟随小儿子生活,并经村民小组会议一致同意后,两人各自认领责任田并办理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近年由于大儿子长期在外务工,母亲希望与小儿子生活,故擅自做主将大儿子的承包地交由小儿子耕种并准备出租,导致两个儿子产生矛盾。
两老人对调解员说到“当时分家的时候,说好是大儿子要养我的,才划分的土地,现在他不养我,还霸占着田不让我种,也不让他弟弟种,哪里有这样的道理!”
听到这里,小儿子补充说到:“我哥不仅不让我们种,还阻止我们将土地租赁给别人,还有我爸妈生病,费用都是我出的,那我哥占着地,凭什么还要我养两个老人...”
听到母亲和弟弟对自己的指责,大儿子拿出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忿忿不平地说到,“调解员,你们看,这是我的土地承包证,当时分家的时候我只分到6亩左右,我弟他们分了12亩地去,现在我没有霸占他们的地,只是要求他们不能耕种我的地,想要我赡养,先把地的事情说清楚。”
双方各执一词,情绪激动,互相指责,一时场面变得难以控制,调解员迅速将双方拉开,进行“背对背”调解。
找准症结化纠纷
控制好现场气氛后,调解员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对俩兄弟进行了批评和教育,“你们的意思我听懂了,但是有个问题希望你们都清楚,赡养老人是你们应尽的义务,是没有任何理由、任何条件的。赡养的义务和你们兄弟双方之间的矛盾,在法律上是要分开来讲的。”
在调解过程中,调解员发现兄弟俩争议的焦点是承包田在实际耕作上存在边界划分不清晰的问题。调解员随即联系村干部,一同到争议土地现场,按双方土地承包证上图纸,对兄弟俩相邻土地边界做划分,得到双方认可。
在解决土地问题后,调解员着手化解老人赡养问题。首先,从情和理的层面来讲,亲兄弟要相互扶助,因几亩土地和一些医疗支出,就置血脉亲情不顾实在得不偿失。其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七条第二款规定,“成年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赡养是指子女在物质上和经济上为父母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子女对父母履行赡养扶助义务,是对家庭和社会应尽的责任。
调解员说到此处,兄弟俩这时也都认识到了各自的过错,都表示愿意按照原先的赡养协议,尽到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并将之前的恩怨一笔勾销。
联合调处优势多
近年来,盖洋司法所不断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联合辖区多部门共同打造“三调联动”工作模式,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将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优势互补、有机衔接、协调联动,形成风险联合研判、纠纷协同化解的联动闭环调解模式。
一是信息互联互通。融合各方资源,参与矛盾纠纷排查,采取普通排查和重点排查、定期排查相结合的方式,将矛盾线索排查互联互通,建立全覆盖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
二是案件预警研判。聚焦矛盾争议,各部门通过讨论、会诊等形式分析研判和预测预警,变“坐等案件上门”为“主动靠前调解”,有效将各类矛盾纠纷遏制在萌芽状态,提升调解工作质效。
三是多方联动化解。围绕“多元”发力,以基层政法力量为中心,统筹各有关职能部门力量,投入到联动化解工作中,做到合力攻坚、深度化解,转“单兵行动”为“团队作战”。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