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提示】迟到了11年的骗局!钱没要回,又被骗了近2万
导语
网络交友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一个手机APP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网络交友。在扩大“朋友圈”和更加快捷便利的同时,骗子们也找到诈骗的一种新模式----“谈情”模式。
先为渴望真情的网友灌下了“迷魂汤”,而后实施诈骗行为。那我们应该如何分辨其中的真真假假呢?擦亮眼睛,看看下面的案例吧——
案例分析
2008年,陈某慈与被害人张某珠通过陌陌聊天认识成为网友。生活中,陈某慈对被害人张某珠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双方成为关系亲密的好友。
而后,陈某慈用张某珠个人身份信息、支付密钥,在极速贷、花呗、借呗、来分期、安逸花等网贷APP平台,申请网贷款项共计一万九千余元,这些钱被陈某慈挥霍一空。
但她不是第一个被骗的…
正当陈某慈四处逃匿的时候,2019年5月,另一名女子罗某在三元某网吧找到陈某慈,声称欠她的钱一定要还。原来——2017年,陈某慈与罗某认识后,一直保持往来。11月,一直沉迷网络赌博欠下外债无力偿还的陈某慈见罗某有闲钱在手,并有意寻找投资项目,就产生了歪念。
陈某慈虚构了一家名为“神乐股份有限公司”的投资公司,谎称投资项目利好,伪造了有关投资合作协议书、项目负责人签名等,诱骗罗某“投资入股”,还多次借口让罗某通过申请网贷追加“投资”。事实上,罗某的“投资款”二万二千余元,均被陈某慈用于偿还网络赌博欠款及日常挥霍。罗某向陈某慈讨要“投资款”,陈某慈便以“生意亏损”等理由搪塞。
2019年5月10日,罗某找到陈某慈后,不仅没有要到钱,还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陈某慈骗取支付宝账号、密码等密钥。陈某慈还诱骗罗某通过人脸识别,从互联网贷款平台APP申请网贷款项共计三万五千元。而后,陈某慈将申请网贷款用于清偿赌债和日常高消费。
罗某直至收到催收电话、短信后,才得知自己个人身份信息、支付密钥被陈某慈擅自利用用于贷款。此后,在罗某的多次质问、追讨下,陈某慈才归还部分钱款九千余元。
检察官提醒
1.谨慎和陌生人交友,不能仅仅因“颜值”、“多金”、“有背景”等迷失了本心,草率认识并和陌生人交往,更不应该透露过多的个人信息。
2.切勿轻易让他人进行有关手机银行、网贷APP的操作。骗子时常会设下连环套,因此一旦涉及金钱交易、投资和账户大额转账等情况,必须提高警惕,确认再确认。
3.注意保护自己的姓名、手机、住址等个人真实信息,避免个人信息泄露,落入对方的层层圈套内,尤其有关自己信息的媒介载体,切勿轻易交予他人。
4.对于女性,交朋友时要细观察、慢了解、慎交往,尽可能通过可信任的亲友去结识对象。
来源:三元检察院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