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溪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明溪县“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日期:2022-08-26 15:15 来源:明溪县人民政府
| | | |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单位:

  《明溪县“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已经县政府第十一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明溪县人民政府

2022年8月15日

明溪县“十四五”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专项规划

  






明溪县农业农村局

(2022年8月)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第一节 基础条件

  第二节 “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形势分析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打造特色现代农业集聚区

  第一节 现代农业产业园

  第二节 农业产业强镇

  第三节 “一村一品”专业村

  第四章   做优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第一节 高优粮食产业

  第二节 特色现代种业

  第三节 生态畜禽养殖产业

  第四节 特色水产品产业

  第五节 精致园艺产业

  第六节 现代休闲农业

  第七节 现代烟草产业

  第五章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第一节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二节 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第三节 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第四节 优化现代农产品销售体系

  第五节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第六章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第一节 完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

  第二节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建设

  第三节 加快产业数字化升级改造

  第四节 提升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第五节 构建农业绿色发展体系

  第七章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第一节 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第二节 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

  第三节 加快培育发展家庭农场

  第四节 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多元融合发展

  第五节 加强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

  第八章   构建现代农业保障体系

  第一节 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第二节 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

  第三节 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第四节 完善农村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第五节 加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

  第九章  强化明台合作与对外开放

  一、推动合作交流

  二、推进产业对接

  三、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第十章   规划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强资金保障

  三、培育市场主体

  四、壮大人才队伍

  五、强化政策落实

  六、法治保障

  附件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巩固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方位推动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个五年,科学编制《明溪县“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对于明溪县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推动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新时代的特殊意义。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衔接《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福建省“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等各级规划的基础上明溪县组织编制了《明溪县“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围绕“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育优势、补短板、激活力”,加大创新驱动力度,主要明确今后五年明溪特色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产业布局和产业体系,是明溪县各级政府制订农业相关政策和安排重点项目投资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第一节 基础条件

  “十三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围绕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应对、科学施策,聚智集力、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全面落实,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主要成就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1.稳定粮食生产。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2020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21.15万亩、总产量7.91万吨;超额完成水稻生产功能区划定任务,共划定11.1万亩(946片块、16392地块),累计完成粮食产能区建设5.93万亩、水稻工厂化育秧点12个,建立百亩以上优质稻核心示范片20个、带动全县推广优质稻生产12万亩。科学合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守全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6万亩红线,全县现有耕地面积19.58万亩。

  2.发展特色农业。“十三五”期间,全县在稳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拓展延伸蛋鸡、生猪、水果、蔬菜、茶叶、油茶、食用菌、烟草、淮山、中药材等9个优势特色产业链。现有在田蔬菜1.8万亩、水果7.05万亩;已建设绿色生产茶叶基地650亩、生态茶园示范片1400亩,累计建设茶园1.67万亩,建成乌龙茶、红茶、美人茶等生产线23条;持续培育壮大大成生物、和丰农业等食用菌生产龙头企业,现已完成人工袋料栽培食用菌3625万袋,鲜菇产量10083吨,种植淮山1.5万亩,年产淮山3万吨,中药材种植1万余亩,产值达8亿元。

  ——生态硒锌农业方面。建成生态硒锌淮山、大米、猕猴桃、食用菌、茶叶、笋竹等硒锌农产品基地10.2万亩,拉动6.5亿元社会资金投入硒锌产业发展。创建明溪县生态硒锌产业园,实施硒锌果蔬浓缩汁加工、硒锌果蔬速冻食品加工和硒锌香菇工厂化生产等10个项目,建成硒锌农产品加工生产线13条。出台《生态硒锌产业扶持项目申报指南》等文件,共补助13家农业经营主体硒锌产业扶持资金1190万元,其中硒锌农产品包装补助资金71.13万元。截至2020年,全县实现生态硒锌产业产值达15.21亿元。

  ——精致农业方面。着力发展特色优质水果种植基地,新建猕猴桃种植基地5000亩,蓝莓、黄桃等种植基地1000亩。新建福建大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明溪县和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项目。

  ——绿色林业方面。2016年以来,全县造林10.6万亩、森林抚育71.5万亩、重点生态区位林分修复1.6万亩,种植红豆杉、楠木、枫香、香樟等珍贵树种3.5万亩,新增油茶种植0.5万亩。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建立南方1号红豆杉、芳香樟、厚朴等木本药材原料基地2万多亩,种植金线莲、草珊瑚、多花黄精、七叶一枝花、茯苓等林药为主中药材基地1万多亩。发展森林旅游等林业新兴产业,村头村、岩里村等6个村庄获得“国家级森林乡村”称号,紫云村、肖家山村等12个村庄获得“省级森林村庄”称号,林业新兴产业产值已达64亿元。

  ——生态养殖方面。在稳生猪生产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养殖结构优化调整,积极发展肉羊等草食节粮型动物和蛋鸡、鳗鱼等特色养殖,推广畜禽生态养殖模式,推行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引进连圣养殖公司、信创农牧公司等工厂化蛋鸡养殖企业4家,新增蛋禽20万羽。以十里埠现代渔业产业园为抓手,建成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养殖车间3.8万平方米、陆上工厂化养殖基地2.8万平方米、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95亩。

  ——现代烟草方面。2016年以来,全县累计种植烟叶11.4万亩、收购烟叶26.6万担,实现烟叶产值3.99亿元、创烟叶税8770万元,投入1390万元实施烟基建设项目112项,投入173.19万元实施水毁修复项目19项。烟草部门投资1.09亿元,援建水源工程--黄沙坑水库。投入烟草行业补贴124.1万元,用于购买烟用机械。

  (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1.农业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加强与省农科院、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校对接合作,共建设设施农业2000余亩。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7980万元,治理面积7521公顷。

  2.农业产业品牌逐步打响。创建城关乡为省级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园,“明溪金线莲”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旅融合初见成效,夏阳乡御帘村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御帘村获评2020年福建“金牌旅游村”。

  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壮大。至2020年,共发展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市级29家、县级49家;8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49家县级示范社(场)。

  4.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十三五”期间,县域内无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和畜禽产品安全事故。全县认证“三品一标”产品36个,申请绿色食品认证申请16个,种植业认证面积达12.6万多亩。全县已纳入一品一码追溯监管的主体有196家。

  (三)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1.强化就业培训促增收。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实施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努力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化农民;全县共遴选科技示范户240户;组织基层农技人员参加脱产业务培训260人次。

  2.发展智慧农业促增收。建立明溪县电商扶贫产业馆2400㎡,在全县70个村建立了益农业信息社,探索“互联网+现代农业”新路子,通过淘宝、天猫、京东等知名平台对包装的产品进行链式推介,进一步提升产品影响力,如“百思味”系列茶叶、肉脯干、淮山面等农特产品已在网络平台进行销售,农业产业、扶贫与电子商务开始深入融合。

  3.盘活资源资产促增收。落实和完善“三权分置”办法。强化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运用,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应用平台,探索土地确权成果在农业补贴、土地流转、互换并地、农业保险等方面应用,激活各项权能。

  (四)农村发展机制逐步完善

  落实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放活土地经营权。

  1.全力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18年底全县共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19368户、132600个地块,共18.03万亩,颁发农村承包地经营权证书18715户,颁证完成率96.6%。

  2.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与服务,县乡土地流转体系基本形成,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全县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耕地面积6万亩。

  3.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顺利完成整县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与县农村信用联社共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综合软件平台的合作模式属全国首创,明溪县国家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标准化试点通过验收。

  (五)脱贫攻坚取得良好成效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定不移把脱贫攻坚作为中心工作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压紧压实工作责任,细化实化帮扶措施,全力推进老区苏区脱贫奔小康。全县3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1641户4922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大力实施造福工程易地搬迁,采取“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做法,累计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474户1606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32%,建成集中安置区8个,共集中安置贫困户356户1178人,占易地搬迁人口总数的73.3%,并对鉴定C、D级的483户房屋实施危房改造,对326户A、B级房屋实施零星修缮。

  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方针,在实现贫困村摘帽退出的同时,做旺产业,做美乡村,促进贫困户增收致富,打牢产业基础。坚持以产业扶贫为抓手,鼓励贫困户利用菜单扶贫资金发展优质稻、猕猴桃、淮山、食用菌、烟叶等产业,并建立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辐射带动贫困户发展。同时,着力培育“一乡一特”,打造城关乡以淮山、猕猴桃,瀚仙镇以食用菌、红豆杉,胡坊镇以优质梨,沙溪乡以柑橘,夏阳乡以观鸟康养旅游,盖洋镇以温庄贡米,夏坊乡以现代渔业养殖,枫溪乡以野山茶为主要产业的特色格局,建设农产品加工生产线5条,打造国家、省旅游扶贫村10个,市级以上旅游特色村9个,拓展农业与加工、电商、旅游等环节结合,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六)乡村振兴开局良好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明溪县辖区内12条主要小流域水质全部优于或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水质达标率100%,胡贡溪、城岚溪列入全省一级健康河流,空气质量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全县100%乡镇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00%行政村建立垃圾处理常态机制,垃圾治理主要做法入选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典型范例,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覆盖率达97.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86.04%。沙溪乡、胡坊镇被列入省级乡村治理示范乡(镇),龙湖村、罗翠村等16个村被列入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龙湖村村庄规划入选全省村庄规划成果典型案例。

  探索推行村级后备人才“三步走”培养机制,采取“选人、育人、留人”三项措施,完善村级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管理和使用,相关经验做法在《福建组工信息》《三明组工信息》刊发。10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均已成立乡贤理事会,吸纳县内外乡贤144人,探索出一条乡贤队伍引领经济发展、参与乡村治理、环境整治、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体量偏小。2020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34.93亿元,全市排名靠后。增幅潜力较大的畜牧业受制于生态环保,生猪年出栏仅为6.36万头。二是农业产业融合不充分。第一产业向后端延伸不够,第二产业向两端拓展不足,第三产业向高端开发滞后,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小而散、小而低、小而弱问题突出,全程冷链物流基础偏差,加工业普遍以中小企业为主,产品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缺乏持续性,龙头企业组织带动能力、辐射带动范围仍有待提高。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偏弱。高标准农田项目受制于不得重复建设政策,没有连点成片,只能“大水漫灌”式的提升农田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显不足。同时,受制于设施农业前期投入资金较大、周期较大等因素,设施农业规模小、布局散等问题仍然存在。四是农业保险品种较少。农业保险产品多为保成本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占所有农业保险险种的3/4以上,保险产品缺乏创新性、细分度不够,险种可选性少,无法满足农户的多样化需求。同时,理赔门槛偏高,理赔金额亦没有考虑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现状,理赔金额无法覆盖生产成本。五是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我县农村青壮年出国和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农村的大多劳力年龄偏大,农村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占绝大数,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差,没人用、用人难问题凸显。六是特色品牌打造偏弱。农业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品牌效应不够突出,未能充分发挥“中国淮山之乡”“中国硒锌农产品之乡”等品牌功用,产业仍以传统小农户种植为主,未能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基地,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全产业链发展。

第二节 “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形势分析

  一、发展机遇

  (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调优,生态绿色共享发展理念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四五”期间,我国农产品需求总量仍然刚性增长、需求结构还会持续升级,这就仍然需要真正由市场引导。城乡居民消费的需求正从吃饱向吃好、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健康转变,从过去的“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型升级,农业供给结构性矛盾、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高的问题更加凸显。着力解决资源市场化配置问题和农业农村发展中的诸多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十四五”时期国家将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确保粮食及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农业产业链现代化,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农村资源有效整合,进一步解决供需结构性矛盾,将有利于加快农业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农村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我县生态优势和特色农产品优势,从而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十四五”期间,巩固提升精准脱贫成果,加快补齐乡村振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短板,要把农业发展成有魅力的希望产业,把乡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乐土,让广大农民群众可持续地增收致富。“十四五”时期中国将着力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脱贫摘帽地区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同时,把脱贫攻坚形成的政策、制度和工作体系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移植到乡村振兴中,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五大振兴。借助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有利于进一步整合资源,为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产业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三)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不断推进农村现代化。“十四五”期间,国家将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仍然滞后问题,把乡村建设摆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启动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未来挑战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社会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的不充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消费需求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治理体系升级的必然要求。未来农业农村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日益显现。

  (一)高质量的农产品和生态需求与落后的市场意识产生了矛盾。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市场意识仍然落后,从事农业的主体,找到政府部门“不要政策,要资金”,经营过程中“不要建议,要项目”,产出产品后“不找市场,找县长”。总体而言,农业供给侧还没有转到满足市场需求升级上来,农民囿于经验性的行为习惯,种植结构和种植行为调整转型困难。从全球经济发展形势看,国际化进入分化期,农业农村抗风险压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受经济下滑的影响,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特别是经历了2019年非洲猪瘟和2020年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后,农业产业风险日益加深,产业“空心化”形势严峻。

  (二)劳动生产成本不断抬升与农业基础竞争力乏力并存。一方面,随着土地流转加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加,越来越多的规模农业经营主体要雇工和租入土地。以往被单家独户小农户生产所“隐藏”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开始显露,这种“隐形成本显性化”造成的成本上升,只会越来越明显,降成本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我县生态绿色资源丰富,但转化为可经营资产的能力受限。农业生产虽然机械化程度不断提升,但是,受山区自然条件影响,机械化水平仍然偏低,导致生产的人工成本居高不下。

  (三)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发展的同时各种软硬件配套滞后。全县虽然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8家、家庭农场49家,但规模都不大,合作社体量较小,发展质量不高,规范化运营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高素质农民培养仍在起步期,各种软硬件配套还较为滞后,劳动力老龄化速度加快,高素质农民培养困难,青年农民务农积极性明显下降。

  (四)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双重短板并存。经过近年来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努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已有较大改观,但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面临补齐短板与提档升级的双重任务。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上,一些乡村供水、供电条件差,道路、网络通讯等设施未实现全覆盖,在烘干设备、预冷设施、冷链贮运等现代基础设施方面配套不足,在生产标准化、绿色高效技术应用等方面更为欠缺,一些产地批发市场、产销对接、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等设施落后,物流经营成本高,制约特色农业的发展。在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上,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依然参差不齐,一些乡村标准不高、配套不足、利用率低。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和污水处理能力有限,运转不正常,乡村产业发展的环境保护设备配套和运行能力较弱。在农村公共服务上,劳动就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短板明显,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相比,尚有较大距离。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明溪县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仍处于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同时也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紧紧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遵循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夯实农业基础,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特色化、创新化、融合化、绿色化、品牌化的发展方向,积极推动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明溪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稳粮增收、提质增效、改革创新、特色发展”为目标,增强区域协调、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意识,做大稻米、淮山、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做特茶叶、烟叶、食用菌、草食动物、名优水果、木竹加工、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大力打造特色鲜明、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绿色生态、资源节约的现代农业先导县。奋力推进乡村社会全面进步和农业经济全面增长,农民全面增收,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明溪做出更大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绿色发展,和谐共生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因地制宜,妥善处理好农业生产与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的关系,适度有序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加快推进农业环境问题治理,不断加强农业生态保护与建设,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促进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优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实现农业发展与资源开发、生态安全相统一,推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二、坚持统筹兼顾,农业优先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城市对乡村的支持和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业和乡村集聚。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优化一产、深化二产、强化三产,培植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产业集群,推进产销衔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三、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发展

  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改革,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机制,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智能技术等的集成与应用,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培植农业发展新动力,探索具有明溪特色的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四、坚持强农惠民,共建共享

  坚持农民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地位,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乡村善治新格局,促进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农民群众,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五、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注重规划先行、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典型引路,彰显地方特色和乡村特点。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科学把握节奏力度,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不搞齐步走,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立足明溪县农业资源环境优势和农业发展基础条件,统筹兼顾生产发展与资源保护、环境治理、生态建设,突出区域特色,构建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农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体系和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体系,形成符合区域特征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

  二、主要目标

  按照切实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到2025年,农林牧渔总产值达44.58亿元,年均增长5%以上,力争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特色产业优势、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综合服务能力、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现全面提升,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将明溪县打造成闽西北地区特色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一)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全面提升。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优化主要农产品结构,增强市场供给能力。到2025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1万亩左右,粮食总产稳定在8.2万吨左右;稳定生猪产能,存栏稳定在7万头,猪肉产量稳定在1.08万吨左右;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万亩。

  (二)农业产业特色优势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更加合理,农业经营效益显著提高,特色现代农业集聚区基本形成,建成明溪县硒锌农产品产业园、1个以上农业产业强镇和15个以上“一村一品”专业村,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到2025年,富硒农业、高优粮食、现代烟草等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150亿元。

  (三)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业资源保育与修复不断推进,减肥、减药、节水、减膜取得重要成效,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进。到2025年,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化肥、农药施用量相比2020年减少10%,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

  (四)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全面提升。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对新机具、新产品及专用型农机具的研发、引进和示范推广。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主要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75%。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全面完成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落实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以点带面推动建立责任明晰、监管有力、执法严格、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到2025年,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覆盖率达到100%,农业标准化普及率达40%;新增“三品一标”获证产品20个。

  (六)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提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到202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缩小。

  (七)农业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加快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推进农村产品与互联网结合,推广灾害预警服务、农业物联网应用服务,积极开展多样化的绿色投融资服务。到2025年,实现“互联网+”应用全面推进,12316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更加完善,争创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1个,新增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2-4个;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00名,县级以上龙头企业30家、示范家庭农场40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0家,基本形成服务结构合理、专业水平较高、服务能力较强、服务行为规范、覆盖全产业链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

  (八)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全面提升。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以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为重点,加快一批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短板项目建设,发展农业新业态,促进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到2025年,农业产业融合显著提升,让农民更多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九)农村环境明显改善,乡村更加美丽宜居。全县农村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村容村貌明显改观,逐步改善人居环境。到2025年,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与生活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乡村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高,乡村治理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达到95%,乡村污水管网在各乡镇镇区和中心村实现全覆盖率,乡镇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60%,村社公共卫生服务站覆盖率80%。

第三章 打造特色现代农业集聚区

  立足明溪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十四五”期间,培育发展 1个农业产业园、2个农业产业强镇以及3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着力构建乡村产业“圈”状发展格局,形成“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三级经济圈。

第一节 现代农业产业园

  围绕主导产业突出、现代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辐射带动有力的要求,把握好“姓农、务农、为农、兴 农”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园宗旨,依托硒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富硒优质稻产业,主打“温庄贡米”品牌,形成从品种研发、基地配套到产品开发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到2025年,推广优质稻种植面积50000亩,引进日产300吨大米自动化生产线一条,依托归化红等粮食加工企业做精、做深大米系列产品。配套完善基础设施,通过建设杂交稻种子产地初加工及研发中心、冷链物流、农产品宣传展示平台等促进产业格局由分散向集中、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产业链条由单一向复合转变,发挥要素集聚和融合平台作用。鼓励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入园创业创新,适度规模经营,将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成为新型经营主体创业创新孵化区。

第二节 农业产业强镇

  依托我县淮山、优质稻和柑橘的产业优势,形成多主体参与、多业态打造、多要素集聚、多利益联结、多模式创新“五多协同”发展的农业产业强镇。瞄准优势特色,聚焦主导产业,强化用地保障、财政扶持、金融服务、人才培育、科技支撑,构建紧密关联、高度依存的全产业链。引导龙头企业、大型采购商、电子商务平台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小农户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合作、财政奖补资金量化折股等合作方式,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到2025年,建成1个以上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条深度融合、产村产城一体的农业产业强镇。

第三节 “一村一品”专业村

  按照县域有特色、乡村有特品的要求,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和农民主体作用,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政府引导”的原则,充分调动农民发展“一村一品”的积极性,积极培育优势明显的特色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建设一批“小而精”“特而美”的“一村一品”专业村,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福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形成一村带数村、多村连成片的发展格局。到2025年,培育15个以上主导产业规模较大、集聚效应明显、品牌特色突出、带动效果显著的“一村一品”专业村。

第四章 做优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第一节 高优粮食产业

  一、发展目标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到2025年,完成水稻生产功能区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5万亩,改造提升3.2万亩高标准农田。全面加快农业五新推广步伐,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通过试验、示范、集成一批适宜当地大面积粮食生产的高产技术体系,推广超级稻6.5万亩,优质稻11万亩(硒锌大米种植基地达到5万亩以上)。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在21万亩以上,总产量8.2万吨左右,优质稻占到水稻种植面积的90%以上,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生态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实现产值6.5亿元以上。

  二、发展重点

  (一)保证耕地安全。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严防部分耕地被"非农化、非粮化",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严格规范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从事林果业、挖塘养鱼等破坏耕作层的行为。

  (二)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向水稻生产功能区集聚,完善水稻生产功能区基础设施。在稳定水稻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适度扩大旱杂粮种植。

  (三)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全面实施水稻“五新”,大力推广优质稻品种,重点推广米质达部颁三等以上优质水稻品种,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粮食生产集约化水平,推广农药减量有机肥增效等高产高效绿色增产技术,提高粮食产能。

  (四)发展粮食育种技术。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

  (五)扩大粮食品牌影响力。支持和鼓励粮食生产主体加工龙头企业,发挥好温庄贡米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带动作用,持续打好“温庄贡米”品牌。

第二节 特色现代种业

  一、发展目标

  按照中央提出的“十四五”期间要把解决好种子问题列为重点的要求,依托省、市各级稻种研发机构的技术力量和技术优势,借助三明市全域打造中国稻种基地的有利时机,抓好稻种产业开发,进一步提升明溪县农业特色现代种业水平。到2025年,明溪县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良种繁育能力、良种示范推广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种业管理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实现建成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到1万亩,产量205万公斤,高标准制种田面积1000亩,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引进和发展制种企业2家,提升稻种产业发展水平,全力打造明溪稻种基地。

  二、区域布局

  结合三明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基础,按照“核心区-重点区-辐射区”三区布局。以沙溪乡为制种核心区,以夏阳乡、瀚仙镇、城关乡为制种重点区,辐射带动夏坊、胡坊、盖洋、枫溪等乡镇制种示范基地建设。

  在核心、重点和辐射区内布局2个千亩制种乡镇(沙溪乡和夏阳乡)、5个500-1000亩制种乡镇(瀚仙镇、城关乡、夏坊乡、胡坊镇、盖洋镇)。

  三、发展重点

  (一)全面升级现代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体系。提高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延伸产业链条,重点建设种子加工、仓储物流等短板项目,不断提高全产业链竞争力,实现产业产值稳步增长。

  (二)健全现代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生产体系。改善基础设施与物质装备条件,扩大高标准制种田面积,提升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水平,降低农药、化肥施用量,推动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生产与资源生态保护实现协同发展。

  (三)完善现代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经营体系。不断壮大新型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经营主体,集中力量培育2家制种企业。

第三节  生态畜禽养殖产业

  一、发展目标

  以大力培育地方特色畜禽产业,保障畜禽市场供应稳定,提高畜牧业整体竞争力为总目标,进一步优化具特色畜牧产业布局与结构,实现主要畜禽产品供应有保障。初步建立现代畜禽养殖体系和加工流通体系,实现畜禽育繁推水平进一步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明显增强,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畜禽产品品牌建设取得新突破,畜牧业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到2025年,实现畜牧业产值达5.2亿元,主要畜禽规模化率达90%以上,新建种猪繁育场1家,标准化生猪规模养殖场2家,生猪存栏稳定在7万头,猪肉产量稳定在1.08万吨左右,主要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全县粪污资综合利用率达到97%,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

  二、区域布局

  (1)生猪产业:坚持规模发展和生态养殖两手抓,积极实施生猪良种化工程,带动全县生猪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形成以沙溪、瀚仙、夏阳、胡坊为主要区域的优质商品猪基地,达到年出栏优质商品猪12万头。

  (2)家禽产业:以三明市连圣生态养殖有限公司、三明市信创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新建和扩建2个以上蛋鸡养殖场,建立一批全自动标准化蛋鸡养殖基地,力争“十四五”期间,蛋鸡存栏达80万羽;推广家禽规模化养殖,大力发展山地养禽和土鸡产业,形成以瀚仙、沙溪、盖洋为重点发展区域,达到年出栏家禽200万羽。

  三、发展重点

  (一)遵循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客观要求,根据“两区”划分,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以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科学确定畜禽养殖的品种、规模、总量。严格把控新、扩建养殖项目的规模,并进行科学合理布局。

  (二)加强畜禽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依托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强大的育种技术,建成存栏1500头母猪的全自动、全封闭、全负压、全漏粪的高科技的环保型生猪育种场,为明溪县提供优质种猪,提升我县生猪产业水平和发展后劲。

  (三)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大力发展畜禽标准化养殖,进一步提升特色畜禽标准化水平。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对新建、改扩建的畜禽养殖场简化程序、加快审批。同时,积极带动畜禽养殖场发展,鼓励有意愿的农户稳步扩大养殖规模。

  (四)培育壮大蛋鸡产业。发挥三明市连圣生态养殖有限公司、三明市信创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蛋鸡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推进标准化养殖、智能化生产,建设标准化蛋鸡舍、育雏舍,升级改造鸡粪处理设施等,实现蛋鸡废弃物的无害化利用,促进蛋鸡产业发展。

  (五)构建现代屠宰加工流通体系。推进生猪屠宰标准化建设,推动畜禽及产品流通方式变革,引导从“运活畜禽”向“运肉”转变,加快建设屠宰行业冷链配送体系,逐步形成以现代加工企业跨区域流通和本地企业供应并重、流通有序的产业布局。

 第四节 特色水产品产业

 

  一、发展目标

  全面推行健康养殖和现代化、工厂化养殖,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大养殖病害,提高水产品产量和质量,实现鳗鱼、甲鱼、加州鲈鱼等养殖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建设一个淡水鱼苗种工厂化繁育基地,推动休闲观光渔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我县现代设施渔业产业水平,到2025年,在全县范围辐射建成5970亩池塘标准化生产基地、稻田养殖面积1500亩、20万m²工厂化(含循环水)养殖基地,水产品产量(包括捕捞)10200吨,水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8%,全县渔业产值年均增长4.9%,实现产值2亿元。

  二、区域布局

  重点发展特色现代渔业产业园、工厂化设施渔业养殖基地建设;利用城关、瀚仙、沙溪、夏阳、夏坊等重点渔业乡镇已规划的1260亩设施渔业建设用地以及原有老旧鱼塘,开发建设工厂化设施养殖基地。

  三、发展重点

  (一)遵循水产养殖与流域、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原则,根据养殖水域区划,有机衔接、统筹协调水产养殖工作,科学确定养殖容量和品种。

  (二)发展绿色养殖。全面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创建,大力发展标准化池塘养殖、稻(莲)渔综合种养、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绿色养殖模式,养殖尾水达标排放。

  (三)发展品牌渔业。支持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著名商标、名牌产品、无公害水产品等品牌。借助福州渔业博览会、厦门投洽会、三明林业博览会等平台,加强品牌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提升全县渔业品牌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围绕优势特色品种,将养殖产业向全产业链拓展,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种苗、养殖、加工、流通、营销和休闲旅游、互联网+渔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延长价值链。加快推动淡水鱼鱼糜、冰鲜加工和冷链物流体系等项目建设和旅游、观光、垂钓、美食为一体的现代渔业产业园和现代休闲渔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渔业休闲观光、养生养老、渔耕体验等养殖新兴业态。

  (五)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监管职责和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全面推行水产品质量安全“一品一码”追溯,每年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50批次以上,每年在2个以上监测点开展病害预测报工作,发送预测预警信息500条次以上。

  第五节 精致园艺产业

  一、发展目标

  到2025年,水果生产面积稳定在7.045万亩、果品产量6.5万吨左右,总产值2.8亿元左右;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8.6万亩,产量达9.5万吨,总产值4.8亿元;茶园面积达1.67万亩,产量3900吨,干毛茶产值7000万元,产业链总产值1.5亿元以上;食用菌总产量(鲜品)达到1.2万吨,总产值达到1.3亿元。

  二、区域布局

  (一)水果:(1)枫溪、夏坊、盖洋及城关、瀚仙、胡坊、夏阳部分高山区以优质梨为主的落叶果树主产区;(2)城关、瀚仙、沙溪、胡坊、夏阳等乡镇以柑橘为主的主产区;(3)盖洋、城关、瀚仙等乡镇以优质早熟梨、黄桃为主的落叶果树主产区。

  (二)蔬菜:在县城周边区域(城关、瀚仙、盖洋、胡坊、沙溪),依托在长生蔬菜专业合作社、家家蔬菜专业合作社、农牧果蔬专业合作社、云绿生态农场、合众景宏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润泽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基地规模化蔬菜生产,逐步扩大夏阳、枫溪、夏坊等地高海拔反季节蔬菜生产规模,重点在城关、瀚仙等区域发展大棚设施蔬菜生产。

  (三)茶叶:坚持以“转变增长方式、建设现代茶业”为目标、以“建设茶园强基础、狠抓质量保品牌、做大做强壮龙头、创新营销拓市场、力促增收惠茶农”为抓手,以城关、枫溪、盖洋、瀚仙为重点发展区域,带动其他乡镇大力发展优质标准茶园;以枫溪华山野茶为重点,加大对枫溪华山、沙溪、夏阳等地的野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力度;以城关为重点发展区域,辐射带动其他乡镇发展名优茶,建设智慧农业绿色防控生态茶园及茶叶出口聚集区。

  (四)食用菌:在枫溪、夏阳等地海拔800米以上的区域发展木腐型食用菌生产,加快新代用料开发;充分利用秸秆等农业有机废弃物,大力发展草腐型食用菌生产;在城关、瀚仙、胡坊等地积极开发珍稀食用菌品种。

  (五)淮山:坚持市场拉动,突出特色原则,按照“做强、做好、做特”的思路,以优化淮山品种、提高种苗质量和集约化供种水平为目标,到2025年,全县以瀚仙、城关、盖洋、胡坊等4乡镇为重点发展区域,形成淮山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的区域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区1.5万亩,年产值2.5亿元;打造1个省级品牌,新增2家年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淮山加工企业,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明溪淮山”产业特色品牌发展新格局。

  (六)中药材产业:加快天然药用植物资源研究开发,筛选出适宜本地种植的药用作物。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持续做大做强金线莲、铁皮石斛、草珊瑚、多花黄精、重楼、厚朴、红豆杉等中药材基地,以城关乡、胡坊镇、夏阳乡、盖洋镇等为重点发展区域,到2025年建成南方中药材基地,总面积超8万亩;打造1个品牌,新增2家以上中药材加工企业。探索建立林上、林中、林下、林缘立体开发新模式,培育林菌、林果、林药等产业,发展道地中药材,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链。

  表 4-1 明溪县“十四五”期间精致园艺产业区域布局

产业

类别

主要分布乡镇

精致园艺

精致园艺

水果

水果

常绿果树带

城关、瀚仙、沙溪、胡坊、夏阳等乡镇

早熟落叶果树带

枫溪、夏坊、盖洋及城关、瀚仙、胡坊、夏阳部分高山区

常绿、落叶果树混栽区

胡坊、夏阳等乡镇

蔬菜

绿叶菜

县城周边区域

反季节蔬菜生产

夏阳、枫溪、夏坊等地中高海拔

设施蔬菜

城关、瀚仙等乡镇

茶叶

野茶

枫溪、夏阳、沙溪

乌龙茶、绿茶、红茶等

城关、枫溪、盖洋、瀚仙

食用菌

木腐型食用菌

枫溪、夏阳

草腐型食用菌

城关、瀚仙、盖洋、胡坊等乡镇

珍稀食用菌

城关、瀚仙、胡坊

淮山

淮山

城关、瀚仙、盖洋、胡坊

中药材

金线莲、铁皮石斛、重楼、厚朴、红豆杉

城关乡、胡坊镇、夏阳乡、盖洋镇

  三、发展重点

  (一)水果:(1)推动形成特色水果产业集群。发挥我县土壤富含硒锌的优势,集中打造猕猴桃、柑橘、蓝莓、黄桃、玉梨、葡萄、百香果等一批特色水果优势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将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2)发展采后处理产业链。着力培养一批加工型、流通型的果品龙头企业,建立果品贮藏、清洗、分级、精选、包装等采后处理中心,建设冷藏、气调保鲜库,分流果品销售,扶持引进无损伤检测设备,精准选果、精准销售,提高产业效益。(3)引进种植早晚熟品种,提高均衡上市能力。充分发挥气候资源优势,积极引进优良品种,重点发展金艳、红阳等猕猴桃;普通温州蜜柑“尾张”品系、早熟温州蜜柑“新宫川”“兴津”品系、特早熟温州蜜柑“市文”“稻叶”品系、芦柑、纽荷尔脐橙、赣南脐橙、红肉橙、塔罗科血橙新系、锦橙、雪柑等;锦绣黄桃;翠冠、翠玉等早熟梨;阳光玫瑰、早夏无核等葡萄;黄金百香果。

  (二)蔬菜:(1)建立特色蔬菜生产基地。突出地方特色品种发展,重点抓好明溪淮山品种示范和品种提纯扩繁基地建设,辐射带动全县种植淮山1.5万亩以上;(2)发展高优设施蔬菜。建设智能温室等高标准设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设施蔬菜综合生产能力。推广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汽雾栽培等先进生产技术,提升设施蔬菜发展质量与水平。(3)发展采后处理产业链。培育和扶持生产、包装、流通、加工型企业发展,引进或建设大型的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中心,强化特色蔬菜产后处理,积极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三)茶叶:(1)加强新品种的引进、选育、推广工作。加快引进九龙大白茶等新优品种,优化茶叶品种结构。(2)建设生态茶园。全面推广生态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推进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有效改良土壤,增强地力,提升茶叶品质。(3)全力打造明溪茶业品牌,以明溪县天龙茶业有限公司、福建闽景茶业有限公司、明溪县狮子峰茶叶专业合作社等茶企为依托,持续打造天龙肉桂、华山野茶等名优茶品牌,大力扶持和培育明溪县天龙茶业有限公司、福建闽景茶业有限公司、明溪县狮子峰茶叶专业合作社等茶企品牌,做大、做强、做优明溪茶产业。

  (四)食用菌:(1)以工厂化栽培示范为特色,继续培育大成生物、和丰农业、山农菌业等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进一步与福建农林大学(尤溪)国家食用菌菌种改良中心和三明农业科学研究院食用菌研究所合作改良开发食用菌新品种。(2)依托福建大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继续完善明溪县100亩硒锌食用菌产业园二、三期建设,将产业园建成生产、育菇各环节中温度、湿度、通风等全程自动控制,配套建设冷藏保鲜库、热风烘房等设施。(3)推进明溪县秀珍菇工厂化栽培发展;大力推广生态型代用料栽培食用菌技术,将我县丰富的稻草、芦苇、五节芒、杂交狼尾草、竹屑、杉木屑、工厂下脚料及废菌渣等材料再利用生产食用菌,重点发展香菇、竹荪、黑木耳、茶树菇、毛木耳、大球盖菇等传统优势品种大棚设施栽培,通过菌种更新换代、不断总结和完善、改进食用菌设施栽培技术,做到精细化管理,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益。(4)提升食用菌精深加工能力。支持食用菌加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发展精深加工,重点发展食用菌多糖、活性成分提取、饮料生产、食用菌休闲食品开发等,以二产带动一产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5)推动食用菌品牌建设。倡导各龙头企业,立足自身产品特色,实行标准化生产,抓好“三品一标”认证工作。(6)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公司+基地+合作联社+农户”经营模式,通过建立企业与合作联社、合作联社与合作社、小农户之间紧密的利益联接,进一步完善专业化分工服务,按照统一原料采购、统一供应菌袋、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包装、统一品牌销售的“五统一”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加工和销售,提高产品品质与价格,降低生产与销售成本,实现产业增值,增加菇农收入。

  (五)淮山:(1)建设淮山良种工程。与福建省农业科学学院合作,使用经脱毒组培的明溪淮山1号品种,依托公司或专业合作社,在城关乡王桥村、狮窠村、下汴村建立300亩淮山良种提纯扩繁基地,年繁育良种600吨以上,建立200亩新品种试验示范区;(2)建立淮山示范基地。在城关乡王桥村、狮窠村,盖洋镇林地村、画桥村,胡坊镇奋发村建立相对连片集中的规模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带动、市场拉动,积极引导支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到2025年,形成城关、瀚仙、盖洋、胡坊等4个市场相对稳定、规模较大的淮山标准化生产基地1万亩以上;(3)培育淮山加工龙头企业。在重点扶持培育百事达、归化红、闽客食品、薯派淮山等现有淮山加工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淮山产业链条,提高淮山产品附加值;(4)加快淮山科技推广。推进淮山标准化生产,严格执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质量技术标准,加强标准化生产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健全科技推广应用体系,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参与淮山产业化建设;(5)搞活淮山市场流通。建设专业淮山交易市场,逐步形成以淮山交易市场为龙头,以集贸型初级市场为骨干,以入户下田交易为基础的多层次、网络化的淮山流通体系;6.推进淮山用地流转。鼓励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流通组织与淮山生产基地、种植农户建立委托生产、订单农业等机制,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

  (六)中药材产业:(1)建立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对现有红豆杉、金线莲、厚朴、多花黄精、茯苓、铁皮石斛、草珊瑚等种植基地进行标准化改造。在“药谷小镇”建设占地200亩的中药材种植观光示范基地及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中心,加强与省医药集团和省中医药大学对接,建设中药种植园面积1000亩,设计8园6区、50多个品种;(2)建立标准体系。对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制道地药材种植目录,参与中药材种植标准化制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道地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并加大标准的宣传、应用力度。支持企业、合作社开展GAP生产基地、道地药材基地认证或备案。积极创建国家级出口中药材质量安全示范区暨生态原产地保护示范区。加大中药材品牌认证力度,培育5个以上绿色和地理标志、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3)培育经营主体。围绕全县中药材基地建设仓储物流基地、产品深加工等重点环节,完善中药材产业链,提高全县中药材产业抗风险能力。命名一批县级“中药材产业示范村”,申报一批市级、省级、国家级“一村一品”产业示范村、示范乡(镇)。到2025年,力争培育中药材基地3000亩以上村5个,2000亩以上村10个,1000亩以上村20个,培育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中药材经营主体60家以上、龙头企业3家以上;(4)建设生物医药与健康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基地。重点实施植物提取及深加工、中药饮片、中药复方制剂、保健食品等生产项目,并对接高校、科研单位合作探索建立中医药、生物医药产业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支持南方制药、海西联合药业、紫杉园等3家医药企业申请中药饮片、中药复方制剂等药品注册批文,加快构建中医药种植、加工、销售体系;(5)建设国家中医药健康文化旅游示范区。做好“中医药+农业”“中医药+旅游”“中医药+康养”文章,依托药谷小镇、福田寨健康小镇、生态观鸟旅游、长征文化公园等项目建设,配套实施中药材观光试验园、中医药科普展示馆、药膳养身体验馆、中医慢性病康复中心、中医药传承工作室等项目,打造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争创国家中医药健康文化旅游示范区;(6)加强技术服务。构建产业服务体系,组建“行业专家+县级技术骨干+乡镇技术员+农村实用人才”四级技术服务队伍,建立分品种、分片区、分农时的流动培训机制。聘请2~3名全国中药材行业知名、权威的专家学者为中药材产业发展顾问,“借脑借智”为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重点乡镇要明确一名农技人员重点负责中药材生产技术服务。

第六节 现代休闲农业

  一、发展目标

  进一步优化升级现代休闲农业,深度发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不断丰富业态类型和提升服务水平。到2025年,全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90个,全县休闲农业游客量达10万人次。

  二、区域布局

  依托本县优越自然环境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打造以生态康养为主,红色旅游、休闲观鸟、果蔬采摘为辅,集观光、娱乐、餐饮、住宿为一体的三明旅游“后花园”,建设生态养生休闲旅游产业带。

  三、发展重点

  开展休闲农业示范点、特色小镇和美丽休闲乡村创建。加快建设明溪药谷小镇,依托药谷小镇、福田寨健康小镇、生态观鸟旅游、长征文化公园、南山考古遗址博物馆、闽景印象茶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争创国家中医药健康文化旅游示范区。

  开展乡村旅游示范点和最美休闲乡村创建活动,推动休闲农业发展。将休闲农业发展与田园风光、农耕文化、美丽乡村、生态文明、现代农业和农民创业创新融为一体,以夏阳乡、城关乡、盖洋镇、夏坊乡等休闲农业区为重点,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民宿旅游示范点,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

  按照“生态•休闲•养生”的旅游发展思路,打造多功能休闲旅游综合体,加快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化、产品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示范主体,重点打造旦上森林康养基地、紫云森林康养基地、福田寨健康小镇、雪峰山森林康养基地等项目点,配套建设森林疗养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民宿小木屋、房车露营基地、旅游公厕、林间栈道等,致力于打造集疗养康复、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康养区域。

  第七节 现代烟草产业

  一、发展目标

  努力做精做强现代烟草产业,促进我县烟叶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稳定烟农队伍,稳定烟叶政策,优化烟区布局。到2025年,建设永久稻烟田面积4.14万亩,重点保护烤房1600座。稳定烟叶生产规模,每年种植烟叶面积2.5万亩,收购烟叶6.0万担,实现烟叶产值1亿元。

  二、区域布局

  优化烟叶区域布局。城关乡、瀚仙镇、沙溪乡、胡坊镇、夏阳乡对口河南中烟基地,种植云烟87品种。盖洋镇、夏坊乡、枫溪乡对口山东中烟基地,种植CB-1品种。禁止“易涝田、易病田、菜后田、除草剂危害重”等风险田种烟。调整烟叶布局,把烟叶种植在安全有效地方,减少雹灾、水灾等灾害损失,提高烟叶计划有效性。

  三、发展重点

  (一)加强永久稻烟田保护。重视永久稻烟田建设,规划好产业布局,避免不相融产业与烟叶竞争。严禁擅自改变用途,导致永久稻烟田出现非粮化、非烟化。严禁在永久稻烟田内栽培茄子、马铃薯、黄瓜等影响烟叶生产的作物。保护烟田土壤,注重绿色防控技术发展,加强安全使用农药管理,严禁对烟叶危害较重的除草剂等农药在烟田和后作水稻田中使用。严禁挪用、拆除或破坏永久稻烟田内受保护的密集烤房设施。

  (二)持续改善生产设施条件。重点保护烤房1600座,适量建设新烤房,确保烤能与发展规模相匹配。完善烟基管护机制,切实管好用好烟基设施,确保烟基项目长久运行。加强防雹工作,及时开展防雹消雹作业,有效避免和减轻冰雹等自然灾害导致烟叶毁灭性损失。

  (三)探索转变生产组织模式。通过加大职业烟农和烟叶产业经理的培育,提升烟农队伍素质。积极采取烟技员片区化管理结合“种采烤分一体化”烘烤师辅助的高效实用生产组织管理模式。

  (四)彰显清甜蜜甜香型风格。落实以“中棵烟、成熟度”为核心的清甜蜜甜香型风格彰显技术措施。落实以“防返青、防病害”为重点的提升上部烟叶可用性综合技术措施。落实“去下、控中、提上”的全等级可应用技术措施。改进烘烤工艺,有效解决烟叶采烤工作短板,提高烟叶烘烤质量。

   

  第五章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第一节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集中力量打造规模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绿色生态的高标准农田。落实耕地质量和生态管理,严格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与管理,形成完善的考核机制和执法监督机制。以提升粮食产能为目标,建设田间灌溉与排水设施、修建田间道路、完善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体系等项目建设,促进农田集中连片。提升耕地质量,重点推进土壤、肥料、水资源配置优化,鼓励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引进、繁育绿肥新品种。继续实施地力提升“3323”工程,发展绿肥种植,示范推广商品有机肥,实施稻田秸秆还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耕地产出能力。到2025年,完成推广紫云英等绿肥15万亩,示范推广有机肥15万亩,实施稻田秸秆还田30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75万亩(次)。统筹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建立管护体系,实现农田持续高效利用。到2025年,全县建成5万亩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3.2万亩高标准农田,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生态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第二节 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产品初加工能力,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力争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稳步提升,市场竞争力大幅提高。

  一、建设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

  重点围绕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粮食等生产基地,支持各类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建和改造10个以上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其中茶叶初制加工中心2-5个,蔬果(含食用菌)采后商品化处理中心3个以上,粮食烘储加工中心4个以上。

  二、畜产品精深加工提质项目

  以家禽屠宰和畜禽肉品加工为重点,大力推进特色畜产品加工,提高生产效益。“十四五”期间,新建或改扩建畜禽精深加工提质项目1个以上。

  三、培育水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发展

  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和培育1-2家水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支持水产品龙头养殖企业通过合作、参股、联合等方式,促进要素流通和资源整合,与渔业养殖大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培育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四、培育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发展

  培育一批由初加工向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医药等精深加工发展的复合型企业,提升加工水平,以加工业带动食用菌特色产业升级,推动1家以上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发展壮大。

  第三节 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争取上级资金推进以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支持开展水果、蔬菜、水产等鲜活农产品标准化产地预冷集配和低温加工、保鲜仓储配送等设施建设、低温物流专区和零售企业建设终端低温设施建设。鼓励绿色环保冷藏冷冻设施设备与技术应用、探索以“宅配”服务模式为主的冷链配送服务模式。在产业重点镇、中心村和农产品批发市场按照“田头市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的模式,进行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推动一批冷链物流项目建设。到2025年,实现鲜活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能力明显提升,产后损失率显著下降,仓储保鲜冷链信息化与品牌化水平全面提升,产销对接更加顺畅。

  第四节 优化现代农产品销售体系

  一、畅通销售物流渠道

  针对农村销售物流体系薄弱,服务水平较低,流通渠道不畅问题,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构建公共仓储、“仓配一体化”建设,全面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不断推动市场智慧化转型升级,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总结外地成熟的三级物流体系建设经验,推广“县级服务中心→乡镇中转→村级服务网点→村民”的模式。借鉴沙县搭建“快邮合作”共享平台做法,助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解决农副产品销售“最初一公里”问题。探索开展面向社区的农产品“网上预订、送货到家、无接触配送”服务。力争到2025年底,实现全县行政村物流基本全覆盖。

  二、创新农产品网络营销形式

  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统筹建立县乡村三级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服务体系,构建优质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推动传统农产品批发零售渠道网络化。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渠道,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全面打通农产品线上线下营销通道,开启“线上+线下+物流”新零售模式。创新农产品网络销售模式,大力推广网络直播、网红带货、“短视频+网红”等新模式,探索生鲜农产品网上直销、订单农业等业务,多渠道、多方式促进特色农产品销售,带动农民增收。力争到2025年,逐步形成农户主动参与的利益联结机制与特色农产品营销网络机制。

  第五节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推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餐饮、休闲观光及其他农业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农民增收。

  一、构建全产业链

  围绕促进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以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为重点,加快补齐加工短板,组织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建设,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有机衔接。推动大型畜禽养殖企业与饲料兽药企业、畜禽屠宰加工企业开展联合,实行全产业链经营。

  二、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发展“农业+工业”、“农业+旅游”、“农业+商业”等新业态,促进现代农业与休闲娱乐、健康养老、创意农业、科普教育、观光旅游等融合发展,处理好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生态保护三者的关系,提供更多绿色优质农产品,提供更多优美田园风光,实现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鼓励和引导返乡人员创新创业,加快发展休闲观光、民宿餐饮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三、打造新载体新模式

  通过资源聚合、功能整合和要素融合,建设富有特色、规模适中、带动力强的乡村产业聚集区。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进采摘园等设施农业示范园建设,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等平台建设。

  第六章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第一节 完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

  一、强化农业机械装备支撑

  认真贯彻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对新机具、新产品及专用型农机具的引进、应用和示范推广。加大健全老旧、高能耗农机报废及更新制度力度,加快农机产品升级换代,扩大中高端农机产品配比。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机械化技术培训,推进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应用。实施农机化水平赶超和农机装备升级行动,加大水稻机插同步侧深施肥技术示范推广,重点补齐水稻制种机插等短板环节,提升主要农作物全程化机械水平。力争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5%以上,其中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3%以上。

  二、加快发展设施农业

  支持各类农业生产主体因地制宜发展钢架大棚、玻璃温室等设施,配置应用立体栽植、多层养殖、控温控湿、物联网等装备,提高水、土、肥的利用率,推进农业“设施增地”和“节水增地”。在特色农产品的优势产区发展园艺设施栽培、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畜禽规模设施养殖和水产设施养殖,打造设施农产品品牌,建设一批设施农业基地。到2025年,全县新建设施蔬果基地达到0.5万亩、工厂化栽培食用菌年产量达到1.2万吨以上。

  第二节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建设

  一、加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

  围绕生态种养、现代种业、农机装备、农业污染防治重点领域,深入实施科教兴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完善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落实好攻关任务“揭榜挂帅”等机制。充分发挥省、市农业科研院所在特色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作用,突出水稻、蔬菜、药用植物、食用菌等产业的科技技术创新优势,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的研发,推进关键领域的技术集成。到2025年,初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格局。

  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鼓励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及科技人员转移转化科技成果,打通科技与生产结合的通道。加大科技特派员选派力度,支持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到县域开展科技服务,探索创设农科超市、乡村绿色技术转移平台等服务载体,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通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推动乡村绿色生产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加强人才对接、技术推广、平台建设的指导支持,加强科技计划成果信息的开放共享,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跨区域在乡村流动与落地。创新农技推广体制机制,依托产业技术团队建立示范基地,着力形成“产业+团队+项目+基地”的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模式,促进农技供需对接和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加快农业“五新”推广,积极推广高产优质的新品种、节本增效的先进实用新技术、高效长效的有机新肥料、安全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便捷适用的新农机具。推广一批绿色高效的种养殖、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重大疫病防治、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水土资源节约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投入品减量施用等技术和模式。

  三、实施农技服务特聘计划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从农业乡土专家、种养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以及农业科技人员中招募一批特聘农技员,培养一支精准服务当地产业发展的中坚技术力量。“十四五”期间,每年选聘2-5名特聘农技员。

  第三节 加快产业数字化升级改造

  围绕种植业、种业、畜牧业、渔业和休闲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应用,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拓展完善12316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功能,推广应用“福建12316”微信小程序。到2025年,新增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2-4个,争创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1-2个。

  一、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应用

  1.种植业信息化。加快发展数字农情,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物联网等手段,动态监测重要农作物的种植类型、土壤墒情、种植面积、作物长势;运用5G、人工智能技术动态监测灾情虫情,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升种植业生产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农业病虫害测报监测网络和数字植保防御体系,实现重大病虫害智能化识别和数字化防控。建设环境控制、水肥药精准施用、精准种植、农机智能作业与调度监控、智能分等分级决策系统,发展智能“车间农业”,推进种植业生产经营智能管理。

  2.种业数字化。加快种业大数据的研发与深度应用,建立信息抓取、多维度分析、智能评价模型,开展涵盖科研、生产、经营等种业全链条的智能数据挖掘和分析,建设智能服务平台。推动数字技术在制种基地、种畜禽场区、水产苗种场区中的应用,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管理能力。

  3.畜牧业智能化。加快建设畜牧产业可视化智能监管系统工程。重点推动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生猪养殖上的集成应用,精准监测养殖投入品、产出品的数量和质量,实时监控生产环境和运输,实现养殖到屠宰加工全过程监管。创新应用个体体征智能监测技术,推进精准饲喂、疫病智能预警、废弃物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理和质量追溯等智能设备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基地的应用。探索“区块链+存证”应用,推进养殖、屠宰、饲料、兽药企业等数据直联直报。

  4.渔业智慧化。推进智慧水产养殖平台建设,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水产养殖生产和管理系统,推进水体环境实时监控、饵料精准投喂、病害监测预警、循环水装备控制、网箱自动升降控制、无人机巡航等数字技术装备普及应用。推进智慧水产养殖,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水产养殖生产和管理系统,推进水体环境实时监控、饵料精准投喂、病害监测预警、循环水装备控制、网箱自动升降控制、无人机巡航等数字技术装备普及应用,发展数字渔场。

  5.休闲农业数据化。鼓励发展智慧休闲农业平台,完善休闲农业数字地图,引导乡村旅游示范点、美丽休闲乡村等开展在线经营,推广大众参与式评价、数字创意漫游、沉浸式体验等经营新模式。

  二、实施信息进村入户持续运营工程

  优化提升农村社区网上服务,加快建设益农信息社,完善社会服务管理。大力推广福建省12316微信小程序。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农机作业、农产品初加工、农业气象“私人定制”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促进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便民化。

  三、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

  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产业链全过程的广泛应用,以“互联网+”为重要手段,借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成功经验,建立完善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促进农产品产销顺畅衔接、优质优价,带动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构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机衔接,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四节 提升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为抓手,坚持“产出来”与“管出来”两手抓,全面落实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与一品一码可追溯并行制度,到2025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新增“三品一标”获证产品20个。

  一、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实施对标达标提升行动,积极推进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生产经营主体按标生产,有条件的可申请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围绕农业绿色发展、生态循环、乡村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推动制订修订一批农村领域的标准。强化集成转化,制定发布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相配套的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推动标准进村入企、落地到田。强化示范创建,围绕培育茶叶、蔬菜、水果、畜禽、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创建一批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带动引领提升标准化生产能力和水平,有效增加绿色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稳产保供。到2025年,全县创建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

  二、完善信息化监管平台

  按照“互联网+农产品质量安全”理念,推进国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推广应用,鼓励有条件的规模化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建立企业内部运行的追溯系统,带动追溯工作全面展开。加强农资监管平台和农药兽药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完善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平台,实现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全覆盖。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与一品一码并行制度,建立追溯管理与风险预警、应急召回联动机制,推进“五查”“四挂钩”制度落到实处。推动追溯产品产销对接,扩大市场影响力,调动生产企业实施追溯管理的积极性,形成可持续的市场机制。借助互联网监管服务平台、手机终端APP、手持执法记录仪和移动巡检箱等设施设备,实现实时监管和风险预警。

  三、深入推进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

  扎实推进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打造成“标准化生产、全程监管、监管体系建设和社会共治”的四个样板区。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统筹调度,落实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及时转化创建成果,充分发挥质量安全县创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四、加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提升行动,加强县级农产品质检中心实验室建设,加强基层检测人才培养,提高全县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推进乡镇监管服务站和村级协管员队伍建设,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定格、网格定人、人员定责”的网格化管理,提升基层监管能力。加强农产品监测预警,增加产地、“三前”环节、禁用药物抽检比例,监督抽查严格实行检打联动、督查督办。深化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并行制度,推进上市食用农产品赋码出证、凭证销售。到2025年,全县8个乡镇监管服务站达到“五有”配置,即有固定办公场所、有必要办公设施、有先进快检设备、有严格监管规范、有熟练监管人员,有效提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五、推进农业品牌发展

  加强农业品牌培育,引导推进品牌创建和整合,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有文化内涵的优质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顺应农产品绿色、健康消费需求,鼓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三品一标”认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进行GAP、HACCP、ISO9000、ISO14000认证。依托明溪淮山、明溪金线莲等特色优势农产品打造一批农特产品驰名商标和著名品牌。

  六、扎实推进全程执法监管

  发挥乡镇监管服务机构和村级协管员作用,构建网格化监管体系,实现监管工作县、乡、村三级全覆盖。坚定不移加强源头监管,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严格投入品监管,深入开展化肥农药减量排放行动和兽用抗菌药治理行动,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聚焦非法添加、违禁使用、制假售假、私屠滥宰等突出问题,完善“联防联控、检打联动”机制,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治理行动。

  第五节 构建农业绿色发展体系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自然恢复为主,节约优先、保护优先,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新农业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农业资源保育与修复、绿色生态农业、减肥减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确保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取得实效。到2025年,全县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9%以上,化肥、农药施用量相比2020年减少10%,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5%以上,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一、加强农业资源保育与修复

  深入实施“地力提升工程”,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对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实行总量和强度双控,推进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降低耕地开发利用强度,开展耕地修复和养护。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推进国际候鸟通道保护与修复项目实施,开展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治理及农地生态功能提升等工程。继续完善河长制创新举措,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清单。

  二、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发挥“中国绿都”优势,全面提升绿色养殖水平,科学布局畜禽养殖,促进养殖规模与资源环境相匹配。加快成熟绿色技术、绿色品种的示范、推广和应用,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区域特点和地方特色的绿色生态农业。总结推广牧沼果、稻鱼综合种养、林下种养、池塘生态混养、大水面增殖等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模式。推广利用稻草、茶树枝栽培食用菌等新技术,全面推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

  三、着力遏制农药化肥过量使用

  重抓化肥减量增效,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科学制定主要作物施肥配方,强化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农民精准施肥,减少耕地污染。转变施肥方式结构,推广新型高效肥料,推进种肥同播、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叶面喷施,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建立健全农作物病、虫、草、鼠害测报体系,开展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积极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新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倡用畜禽粪便制作有机肥,按照“资源—生产—消费—二次资源”模式,大力开展农村循环经济试点。培育扶持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以点带面提高统防统治技术应用覆盖面,减少农药污染。

  四、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按照“填平补齐”原则,继续完善提升粪污收集、贮存、运输、处理、利用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绿色发展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县(市、区)支持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重点支持集中收集利用畜禽粪污及垫料生产有机肥的加工厂、沼液资源化利用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信息化监管中心建设。统筹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合理制定补助标准,完善保险联动机制。大力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加强秸秆收贮利用,推进秸秆能源化、饲料化、原料化、肥料化利用,着力提升秸秆还田集成机播技术应用水平,优化秸秆还田技术工艺。拓宽秸秆综合利用渠道,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采取各种方式和渠道消化利用秸秆。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逐步建立健全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激励机制。

  第七章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支持各类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建设,实施龙头牵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家庭农场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融合发展“四大行动”,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创新经营方式,提高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

  第一节 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开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工作,扶持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强做大,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基地建设、生产设备设施改造升级、技术研发、质量监测,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走“专精特新”的技术攻关道路,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装备,建立健全企业管理系统,推进农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培植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农业全产业链产业龙头。实施品牌战略,推行“龙头企业+商标品牌(地理标志)+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龙头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三品一标”认证,打造当地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扩宽市场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加快发展订单直销、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构建“订单农业”、“合同农业”、“股份分红”等多种经营理念,探索完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精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互联网应用型的龙头企业,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立健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积极探索物联网技术应用,发展电商平台。力争到2025年,新增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培育一批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纽带、以农户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到2025年扶持2个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带动30个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促进2000农户创业增收。

  第二节 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

  指导农民合作社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章程,加强档案管理,执行财务会计制度,提升农民合作社规范化水平。鼓励农民合作社利用当地资源禀赋,带动成员开展连片种植、规模饲养,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农业品牌,延伸产业链条,拓宽服务领域,增强农民合作社服务带动能力。鼓励同业或产业密切关联的农民合作社在自愿前提下,通过兼并、合并等方式进行组织重构和资源整合,壮大一批竞争力强的单体农民合作社。持续开展示范社评定,建立示范社名录,推进国家、省、市、县级示范社四级联创,推介一批制度健全、运行规范的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到2025年,实现农民合作社规范运行水平大幅提高,合作社创建取得重要进展,新增10家县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社服务能力和带动效应显著增强。

  第三节 加快培育发展家庭农场

  抓紧建立健全家庭农场名录管理制度,建立完整的家庭农场名录,实行动态管理。加大示范家庭农场创建力度,加强示范引导。强化家庭农场指导服务扶持,重点针对家庭农场的财政补助、信贷支持、保险保障等方面,推动出台扶持政策。积极开展区域性家庭农场协会或联盟创建,根据种养品种等行业特点和不同行业、区域的需求,有序组建一批带动能力突出、示范效应明显的家庭农场协会或联盟,逐步构建家庭农场协会或联盟体系。到2025年,实现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家庭农场数量稳步增加,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达到35家,生产经营能力和带动能力稳步提升。

  第四节 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多元融合发展

  按照主体多元、形式多样、服务专业、竞争充分的原则,加快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各类服务组织加强联合合作,推动服务链条横向拓展、纵向延伸,积极发展服务联合体、服务联盟等新型组织形式,打造一体化的服务组织体系。发展单环节托管、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综合托管和全程托管等多种托管模式,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加强服务价格指导,加强服务合同监管,推动社会化服务规范发展。到2025年,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链条进一步延伸,基本形成服务结构合理、专业水平较高、服务能力较强、服务行为规范、覆盖全产业链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

  第五节 加强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

  建立健全职业农民扶持制度,引导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从事现代农业建设,着力培养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的高素质农民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鼓励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和农技人员根据产业和产品发展需要,采取参加三年专科学历或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利用福建电视台、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等平台,开展线下线上技能培训,确保新型职业农民素质不断提升。强化高素质农民表彰激励,组织“技术能手”“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等称号认证认定,提升传统兼业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积极性。2021-2025年,开展高素质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000人次,到2025年,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新型职业农民)2500人次。

  第八章 构建现代农业保障体系

  第一节 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一、建立健全农业投资制度

  创新政府投资管理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构建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农业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拓宽财政支农资金来源渠道,扩大地方政府债券用于农业农村规模,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园区、设施农业、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等领域补短板项目。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加大政府和社会资本在农业资源节约、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动物疫病净化和生态保护修复等领域合作。积极探索生产订单和农业保单融资、股权债权融资等多种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基础设施领域主体和项目发行各类企业债券,鼓励金融机构、社会资本设立各类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基金,鼓励有意愿、有条件的金融机构积极发展投贷联动业务。盘活农村存量资产资源,通过委托运营管理、资金入股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合资发展农业生产、经营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等项目。

  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

  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落实和完善对农民直接补贴制度。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鼓励保护和提升耕地地力。加大对水稻生产功能区建设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继续支持粮改饲和畜禽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补贴。用好用足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优先保证对绿色农业发展机具、高性能机具以及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机具实行敞开补贴。

  第二节 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

  一、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改革

  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收尾工作。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保护进城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土地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有序流转,推广沙县土地流转经验,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落实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落实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要求,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探索到期延包的路径模式。

  二、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因村施策、依法有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续工作,制定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和集体资产股权证管理办法,细化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登记、保管、使用、处置、运营等具体制度。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法人治理、管理运作、民主决策等方面规范运行,支持结合实际探索“资产盘活型”“产业带动型”“股份经营型”“服务创收型”“资源旅游型”等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开展集体产权股份有偿退出、抵押担保等方面探索,健全农村集体产权管理制度机制,激发农村资源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第三节 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一、完善信息共享和联合会商机制

  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深化与气象部门合作和交流,发挥气象信息对农业抗灾救灾和农业生产指导的决策支撑作用。加强联合监测、联合会商,对苗情、墒情、灾情和气象条件实施精准监测评估,及时会商分析气象灾害发生发展及影响,共同提高预报预警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二、强化农业灾害预警服务机制

  充分利用12316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业天气通APP、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等资源,加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作用,做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聚焦重点地区、主要作物和规模主体,提供精细化气象服务,特别是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直通式气象服务。统筹利用社会资源,优化信息服务渠道,提高信息传播时效,扩大覆盖面,共同推进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进村入户。

  三、建立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机制

  根据气象灾害和作物生育进程,组织农业和气象专家研究制定防灾减灾技术指导意见。组织基层农技人员和气象服务人员,共建基层农业防灾减灾队伍。在关键农时和灾害多发季节,联合派出专家组和工作组,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科学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和互助合作保险,加快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加强灾后植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防治,加强动物疫病监测和巡查,确保灾后无大疫。

  第四节 完善农村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一、创新绿色投融资服务机制

  积极争取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政策支持,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保险等领域,建立健全资金渠道多元、金融服务有效、健康可持续的绿色投融资服务体系,打造具有福建特色亮点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投入,精准服务农业特色产业、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返乡入乡创业企业发展,不断提高农村现代产业体系金融服务水平,努力满足现代农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二、促进农业金融产品创新

  引导银行机构,针对老区苏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链条的金融需求,创新特色信贷产品。鼓励银行机构支持发展现代农业,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金融支持体系,不断优化信贷结构和内部审批流程,大力推广“快农贷”“福农贷”“福绿贷”等惠农新产品融资担保业务,积极开发叫得响、有实效的绿色信贷产品。鼓励对资信良好、资金周转量大的家庭农场发放信用贷款,拓展返乡入乡创业企业信用贷款业务。鼓励发展特色农业供应链金融。拓宽涉农贷款抵质押物范围,推动温室大棚、养殖圈舍、大型农机依法合规抵押融资。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地经营权、集体林权、自然资源资产等抵押融资。探索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通过流转取得的土地经营权担保融资。

  三、完善特色农业保险制度

  持续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提高地方特色农业保险险种的财政保费补贴比例,落实县级财政对畜牧业保险的补助,并争取“以奖代补”资金支持。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着力推动保险机构拓展农业保险品种,积极开发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新技术应用、休闲农业等领域保险产品。巩固提升水稻种植、水产养殖、设施农业保险覆盖率,积极推行蛋鸡、肉兔、蔬菜保险制度,逐步扩大能繁母猪、育肥猪养殖保险覆盖面,支持开展肉羊、肉牛保险列入政策性保险补贴范围,推动产业扶贫保险应保尽保和全覆盖,筑牢脱贫“后防线”。在覆盖农业生产直接物化成本的基础上,推动水稻、生猪等大宗农产品保险逐步由“保成本”向“保价格、保收入”转变。不断完善气象因子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等,创新推出“水质指数”保险,实现由“保灾害”向“保指数”升级。支持保险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引导保险机构探索差别化保险费率机制,将保险费率与企业环境风险管理水平挂钩,发挥费率杠杆调节作用。探索开展“农业保险+”,构筑农业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与农业保险统筹协调发展的体系,开展“保险+期货”试点,探索“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试点,采用“保险+期货+担保”等金融产品组合,为农企农户融资提供增信。鼓励支持保险机构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卫星遥感、无人机等高新技术手段,提升承保理赔效率以及理赔的规范性、准确性。

  第五节 加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

  进一步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加快构建权责明晰、上下贯通、指挥顺畅、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进一步理顺层级执法权限,逐一厘清与行政执法权相对应的责任事项,明确责任主体、问责依据、追责情形和免责事由。将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纳入地方综合行政执法指挥调度平台统一管理,积极推行“互联网+统一指挥+综合执法”,加强部门联动和协调配合,逐步实现行政执法行为、环节、结果等全过程网上留痕,强化对行政执法权运行的监督;畅通投诉受理、跟踪查询、结果反馈渠道,鼓励支持市场主体、群众和社会组织、新闻媒体对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监督。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注重骨干梯级培养,储备“通专结合、一专多能”执法人才,严格落实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切实提高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落实执法财政保障要求,加大执法经费投入,统筹配备执法装备,强化执法职业保障。到2025年,建成保障有力的执法体系,实现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效能和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  

  第九章 强化明台合作与对外开放

  一、推动合作交流 

  深化明台农业技术交流合作,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教信息、人力资源、减灾防灾、生态环境等方面合作交流,引进推广台湾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新机具,实施一批涉台特色现代农业重点项目,带动产业品质提升。依托海峡论坛、农交会、厦洽会、林博会等交流平台,吸引更多台胞台企来明创新、创业、创造。 

  二、推进产业对接 

  贯彻落实党中央对台大政方针,积极探索海峡两岸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引进推广一批台湾农业实用技术、优良品种和农机设备,培育壮大茶产品加工、肉制品加工、生物质萃取利用等农业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加快推进明溪生物医药特色示范基地建设。加强与台湾地区休  闲农业企业、行业协会和知名团队对接合作,提升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

  三、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并举,使其成为我县农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有力保障。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行动,鼓励企业针对出口目标市场开展管理体系认证,健全可追溯管理体系,培育出口品牌,提高明溪县优势特色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推动明溪县特色农产品走出去。  

  第十章 规划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县“十四五”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实施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总体指导和协调,把“十四五”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纳入考核指标,完善考核奖励机制。各有关部门要深入农业发展第一线,加强对农业问题的调查研究,掌握新情况,研究新举措,解决新问题。建立完善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综合协调,强化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会商制度,搞好协调配合,提高服务意识,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承担职责,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服务效率。

  二、加强资金保障

  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健全稳增长、多元化、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机制,拓宽农业资金投入渠道,确保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只增不减,提高资金使用的精准度与综合效益。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转换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担保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风险补偿等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

  三、培育市场主体

  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体系,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加大金融信贷利率优惠,延伸金融服务链条,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提供资金支持,着力解决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在财政资金扶持大专项、大平台建设基础上,统筹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支持力度。健全农业保险体系,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多层次、多样化风险保障需求,助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

  四、壮大人才队伍

  进一步解放思想,根据我县农业产业实际,按季节、作物种类等有组织地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依托特色产业基地将高素质农民培育、科研、培训、良种繁育基地等硬件基础设施建立起来,通过不同层次人才引进与培育,壮大科研队伍和培训师资力量,对接省内各科研机构及高校,提升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培养本地技术人才。

  五、强化政策落实

  充分发挥政策惠农增收效应,强化惠农政策监督落实,确保惠农政策全覆盖。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农业补贴的各项政策。强化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创新管理服务,加强监督检查,把各类补贴政策、农业项目执行好、落实好,发挥政策的激励、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与目标价格制度,确保补贴政策落到实处,有效激发种粮积极性与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强化领导干部目标责任制,加强对农业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与整改,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六、法治保障

  依法治国,更应“依法治农”。加强规范化、专业化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健全执法机构,充实执法人员,严格履行法定职能职责,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依法公开农业政务事项及实施行政审批工作,不断提升农业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健全案件查处、执法程序、执法监督和执法留痕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农业生态资源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投入品等领域的行政执法监督,采用常规监管与专项整治、专项抽检等相结合的方式,切实保护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和消费者权益。深入开展农业法治宣传,强化农业系统干部职工及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普法教育,提高依法办事、守法经营的法治意识,积极引导农民群众采取法律手段、利用合法途径解决纠纷和维护权益。

  附件:明溪县“十四五”现代农业专项规划重点项目表


附件

明溪县“十四五”现代农业专项规划重点项目表

  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名称

承担单位

建设地点或区域

建设年限

总投资

“十四五”期间规划投资

建设内容

一、高优粮食产业(3个)

1

明溪县农业(优质稻)产业园

盖洋镇、城关乡、瀚仙镇、夏坊乡、胡坊镇

 

2021-2025

35000

35000

推广优质稻种植面积50000亩,引进日产300吨大米自动化生产线一条,引进依托粮食加工企业做精、做深大米系列产品。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杂交稻种子产地初加工及研发中心、冷链物流、农产品宣传展示平台。

2

明溪特色健康养生食品开发项目

县农业农村局

园  区

2020-2024

11000

11000

一期新建办公楼、车间、仓库等2万平方米,建设樱花面生产线 2 条,改建高端变性淀粉生产线1条;二期建设淮山面、葛根面、莲子面、藕粉面等生产线;三期建设淮山面、速溶淮山粉、冻干淮山、淮山饮料等系列淮山产品及功能营养食品生产线。项目全面建成后,可年产健康养生系列产品2500吨。

3

粮食增产模式攻关与推广项目

县农业农村局

各乡(镇)

2021-2025

1000

1000

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和年建设粮食高产示范片10000亩。

二、特色现代种业(2个)

4

明溪县名种农业杂交稻种子产地初加工及仓储检验中心建设项目

县农业农村局

盖洋镇

园  区

2021-2022

2500

2500

建设名种农业杂交稻种子产地加工中心、稻种烘干收储中心、物流检测中心,购置仪器设备若干台。

5

明溪县名种农业稻种研究中心建设项目

县农业农村局

盖洋镇

园  区

2021-2022

1500

1500

建设名种农业稻种研究中心、杂交稻新品种选育创新基地、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研究及示范基地。

三、生态畜禽养殖产业(6个)

6

明溪县卫祥高标准生猪良种繁育养殖基地建设项目

胡坊镇

胡坊镇

2021-2022

6300

6300

建设引种隔离舍2600平方米,公猪舍1200平方米,育肥猪舍5900平方米,环保设施1200平方米,员工宿舍和办公楼1500平方米,值班室、消毒室以及洗澡更衣室100平方米,配套绿化隔离带等附属工程;购置自动通风系统、降温系统、喂料系统、采精包装系统等智能化进口设备。

7

福建明溪(丰沃) 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项目

夏阳乡

夏阳乡

2021-2022

20000

20000

建设标准化猪舍57890m2,科研培训中心、智慧农业园区管理中心1000m2,年存栏生猪1.3万头。

8

明溪县蛋鸡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项目

沙溪乡

沙溪乡 

2020-2021

12000

12000

新建标准化蛋鸡舍5幢,建成存栏蛋鸡50万羽;扩建两层标准化蛋鸡舍1幢和育雏舍1幢,有机肥加工厂 5000m²。

9

明溪县国邦禽业有限公司种禽养殖项目

瀚仙镇

瀚仙镇

2021-2023

3000

3000

建设标准化鸭舍8幢 12000 平方米,孵化车间 1500 平方米,年提供鸭苗160万羽。

10

明溪县枫溪乡现代养牛基地建设项目

枫溪乡

枫溪乡

2021-2025

6000

6000

新建年出栏肉牛1000头养牛场1处、年出栏种牛1000头种牛繁育场1处、优质牛养殖科技园(含饲料加工、良种繁育等)1处。

11

明溪县枫溪乡肉鸡养殖基地建设项目

枫溪乡

枫溪乡

2021-2025

2000

2000

改造鸡舍15幢,建成存栏8万羽,年出栏20万羽肉鸡养殖基地1个;新建育雏舍1幢。

四、特色水产品产业(4个)

12

明溪县工厂化水产养殖基地建设项目

县农业农村局

园  区

2020-2023

12000

12000

建设工厂化养殖基地10万平方米,配套建设育苗池、孵化池等基础设施,购置各类水产品养殖设备。

13

明溪县现代渔业示范园建设项目

明溪县凯润达渔业有限公司

园  区

2020-2024

10000

6000

建设 30000平方米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养殖基地,1000 平方米科研培训中心、智慧农业园区管理中心,年产鳗鱼、甲鱼600吨。

14

明溪县拓达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养殖基地建设项目

三明市拓达生态养殖有限公司

瀚仙镇

2020-2021

3000

2000

建设 11000平方米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棘胸蛙养殖基地,年产棘胸蛙100吨。

15

明溪县罗坑拓达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养殖基地建设项目

明溪县罗坑生态农场

园  区

2021-2023

4000

4000

建设13000平方米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鲈鱼养殖基地,年产鲈鱼400吨。

五、精致园艺产业(20个)

16

明溪县淮山绿色食品种植及深加工建设项目

县农业农村局

明溪县

2021-2023

20000

20000

建设淮山良种繁育基地、淮山标准化示范基地1.5万亩,新建淮山净菜、淮山粉、淮山面、淮山粥、淮山饮品、淮山蛋卷等淮山系列食品加工生产线。

17

明溪县食用菌工厂化项目

县农业农村局

瀚仙镇

2021-2022

11000

11000

总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建设食用菌包装车间、仓库、冷冻室等,购置运输车、冷冻设备,建成食用菌深加工生产线4条。

18

明溪县龙湖现代农业产业园

县农业农村局

明溪县

2020-2025

100000

100000

占地 1000 亩,建设集农业种养试验示范基地、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19

明溪县蔬菜基地及净菜加工建设项目

县农业农村局

明溪县

2021-2023

5500

5500

建成标准化高山绿色蔬菜种植基地,新建标准化蔬菜大棚、仓库4座、配套喷灌、进排水渠等设施,新建净菜深加工生产线3条。

20

明溪县生态硒锌农产品产业园建设项目

县农业农村局

明溪县

2021-2023

30000

30000

建设生态硒锌农产品生产基地10万亩、硒锌农产品专业加工园区1000亩,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硒锌农产品宣传展示平台。

21

明溪县数字化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

县农业农村局

明溪县

2021-2024

10000

10000

建设智能化农产品基地2000亩,建设温控系统、智能灌溉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等,配套建设道路、绿化、农庄等设施。

22

明溪县城乡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建设项目

县农业农村局

明溪县

2020-2022

12000

12000

新建保鲜冷库5座,速冻冷库3座;建设速冻车间4000平方米,新增农产品冷链加工生产线3条,购置冷藏车6辆及其他相关设备。

23

明溪县养生蔗糖深加工项目

夏坊乡

明溪县

2021-2022

7800

7800

建设生产车间(含三条生产线)、仓库、水电等配套设施,新建蔗糖生产山梨醇15000吨、甘露醇4000吨、高果粮浆8000吨生产线,年产红糖、黑糖、功能性糖2万吨。

24

明溪县硒锌猕猴桃产业化项目

县农业农村局

明溪县

2020-2025

20000

20000

建立标准化硒锌猕猴桃示范基地1万亩,建设年产1500吨原汁、果丹皮等猕猴桃系列食品加工生产线。

25

明溪特色健康养生食品开发项目

县农业农村局

明溪县

2021-2022

11000

11000

项目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研发系列淮山产品及功能营养食品;建设樱花面、高端变性淀粉、淮山面、葛根面、莲子面、藕粉面等生产线;项目全面建成后,可年产健康养生系列产品2500吨。

26

明溪县枫溪乡优质高产油茶林基地建设项目

枫溪乡

枫溪乡

2021-2025

6000

6000

新建、改造老油茶基地,建设高标准油茶基地3000亩;改造各村零散油茶基地3000亩;建设标准化茶油生产厂房1座。

27

明溪县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及观光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县林业局

城关乡

2021-2025

30000

30000

建设林下套种多花黄精、金线莲、铁皮石斛、灵芝、茯苓、草珊瑚等中药材种植基地5000亩,其中国家级中药材良种选育扩繁研究中心、标准化中药材示范种植基地100亩,配套建设道路、贮水池、滴灌管道、观光游览步道、休闲亭等设施。

28

明溪县中药种质资源保护工程

县农业农村局

县林业局

明溪县

2021-2023

5000

5000

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建设中药材良种选育扩繁研究中心,建设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5000亩,开展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良种选育繁育。

29

明溪沙溪月亮湾生态农业建设项目

沙溪乡

沙溪乡

2021-2023

5000

5000

项目占地300亩,新建生态护岸800米,生态步道3公里,种植脐橙等观光采摘园。

30

明溪县肉联深加工产业园建设项目

县农业农村局

明溪县

2021-2025

30000

30000

项目占地面积200亩,建设生产调度楼、屠宰车间、隔离间、急宰间、无害化处理间,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车间、水泵房、蓄水池等。建成猪、牛、羊、鸡、鸭、鱼肉联深加工产业园。

31

明溪华山茶生态农业建设项目

枫溪乡

枫溪乡

2021-2025

3000

3000

整理半野生老茶基地200余亩,新建生态步道4公里及休憩平台等茶山观光设施;新植生态茶300亩;建设标准化厂房、茶文化展厅各1座。

32

明溪县中药材初加工基地建设项目

县工信局有关乡(镇)

明溪县

2021-2025

20000

20000

建设中药材初加工基地4个,配套完善供电、给排水等设施。

33

明溪柑橘产业文旅融合建设项目

沙溪乡

沙溪乡

2021-2024

10000

10000

项目依托沙溪乡柑橘产业,打造“农业+文旅”全产业项目,主要建设游客服务中心1幢,改造民宿30幢,新建登山步道10公里,配套建设柑橘采摘区、分拣区、物流中转区、娱乐区等。

34

大旸农业高品质柑桔产业园项目

城关乡 县农业农村局

城关乡

2021-2025

20000

4500

在明溪县城关乡王桥村种植高品质柑桔标准化果园2000亩和100亩的柑橘杂交品种园,计划总投资4500万元,基地以明溪县城关为中心辐射四个乡镇。

六、现代休闲农业(4个)

35

明溪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项目

县林业局

有关乡(镇)

明溪县

2020-2025

100000

100000

重点打造旦上森林康养基地、紫云森林康养基地、福田寨健康小镇、雪峰山森林康养基地、瓦口闽西大峡谷、九龟洞森林康养中心等项目点,配套建设森林疗养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民宿小木屋、房车露营基地、旅游公厕、林间栈道等,致力于打造集疗养康复、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康养区域。

36

明溪县梓口坊药泉康养建设项目

沙溪乡

沙溪乡 

2022-2023

10000

10000

新建森林康养中心一幢,建设药泉池、森林步道、观鸟木屋等。

37

明溪县闽景印象茶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项目

城关乡

城关乡

2020-2022

10000

10000

建设茶叶生产储存区、闽景书院、茶特色文化民宿及相关附属休闲设施。

38

明溪县中医药康养中心建设项目

县林业局雪峰镇

城关乡

雪峰镇城关乡

2021-2025

5000

5000

依托福建省心海康养实业有限公司、天龙生态茶园和明洲大酒店等企业,建设医疗康复、生态健身和老年康养等康养设施,打造森林康养、医养和中药结合的康养基地。

七、农田建设(1个)

39

明溪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县农业农村局

明溪县

2021-2025

21000

21000

通过路、沟、渠、坝、防冲护岸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质改造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农田5万亩。

八、乡村振兴(9)

40

明溪县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工程

县农业农村局

各乡(镇)

各乡(镇)

2021-2023

10000

10000

实施梓口坊村、龙湖村、福西村、御帘村、紫云村、罗翠村、鳌坑村、盖洋村、小珩村、温庄村等10个村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综合整治。

41

明溪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县农业农村局

各乡(镇)

各乡(镇)

2021-2023

5000

5000

在全县9个乡(镇)88个行政村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治理、环境综合治理及绿化美化等工程。

42

明溪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项目

县住建局

各乡(镇)

各乡(镇)

2021-2025

3000

3000

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长效机制,加强分类收集转运和终端处置设施建设,购置农户干湿分类垃圾桶10000对,村庄垃圾分类收集桶3000个,垃圾分类收集车35辆,提升乡(镇)垃圾转运站3座,建设盖洋镇、夏坊乡、枫溪乡厨余垃圾终端处理设施3座。

43

明溪县农村新型住宅小区集中建设项目

各乡(镇)

各乡(镇)

2021-2025

20000

20000

实施城关乡、瀚仙镇、沙溪乡、胡坊镇等乡镇农村新型住宅小区建设工程,配套完善新村道路工程、电气工程、给排水工程、绿化工程等附属设施。

44

明溪县乡镇集镇改造提升工程

各乡(镇)

各乡(镇)

2021-2025

35000

35000

开展瀚仙镇、沙溪乡、胡坊镇、夏阳乡、盖洋镇、夏坊乡、枫溪乡等7个乡镇集镇改造提升,实施农贸市场分区改造、集镇道路、给排水、立面改造、停车场、公厕、河道整治、绿化、亮化等工程,因地制宜打造蓝莓、脐橙、淮山、猕猴桃等农特产品展示交易中心。

45

明溪县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县水利局

各乡(镇)

各乡(镇)

2021-2025

11000

11000

完善提升7个乡镇及86个村供水设施,主建取水坝、沉砂池、清水池、供水管网等设施,购置净水设备等。

46

明溪县万亩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县水利局

各乡(镇)

2021-2025

21000

21000

实施渔塘溪、胡贡溪、夏阳溪、夏坊溪、盖洋溪等灌区水源工程,干、支渠渠道防渗硬化及配套附属建筑物等工程。

47

明溪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县水利局

各乡(镇)

2022-2024

13000

13000

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平方公里。

48

明溪县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县水利局

、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

各乡(镇)

各乡(镇)

2021-2025

9000

9000

综合治理河道30公里,实施流域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九、其他(6个)

49

明溪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程

县农业农村局

 

2020-2022

10000

10000

项目涉及10家生猪规模养殖场,1家蛋鸡养殖场,实施能源生态环保型改造提升工程、种养结合工程。

50

明溪县中药材提取及深加工项目

县工信局有关乡(镇)

 

2021-2025

50000

50000

规划建设中医药产业园区,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中药饮片、中成药制造、中药保健品、药食同源等生产线,推进红豆杉、金线莲、草珊瑚、青钱柳等特色中药材系列产品综合开发。

51

明溪县乡村振兴产业融合项目

县农业农村局

 

2021-2023

10000

10000

建设乡村振兴产业融合项目20个,打造集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一村一品特色产业。

52

明溪县农业强镇(淮山)示范建设项目

城关乡

城关乡

2021-2025

15000

15000

建立规模化淮山种植基地,建设淮山良种提纯与扩繁基地,发展淮山净菜、面制品加工,新建淮山面、速溶淮山粉、冻干淮山、淮山饮料等高附加值淮山系列产品及功能营养食品加工生产线。

53

明溪县农业强镇(优质稻)示范建设项目

盖洋镇

盖洋镇

2021-2025

10000

10000

建立优质稻种植基地20000亩,建成以盖洋镇为核心的市场相对稳定、规模较大的优质稻示范种植基地4个,新建福建名种农业种子研发中心,配建种子初加工及仓储物流中心;扶持建立一批集大米贮藏、深加工、精选、包装、运输为一体的大米流通企业。

54

明溪县农业强镇(柑橘)示范建设项目

沙溪乡

沙溪乡

2021-2025

5000

5000

建立柑橘引种、试验、示范园1000亩,新建柑橘种植基地3000亩,改造原有6000柑橘基地,建设沙溪农特产品研发交易中心,建设柑橘类加工工厂进行柑橘系列深加工。


   《关于印发明溪县“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政策解读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