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一)

日期:2011-04-11 10:17 来源:明溪县
| | | |

  明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明溪县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二月

  目 录

  前 言... 1

  第一章 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新阶段... 2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成就... 2

  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环境... 6

  第三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8

  第四节 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11

  第二章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14

  第一节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15

  第二节 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17

  第三节 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8

  第四节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20

  第三章 建设海西特色显著的制造业基地... 22

  第一节 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集群... 22

  第二节 整合提升经济区承载能力... 25

  第四章 大力推进服务业发展... 26

  第一节 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 26

  第二节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28

  第三节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29

  第四节 着力拓展生活性服务业... 31

  第五章 着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32

  第一节 积极扩大和活跃消费需求... 32

  第二节 充分发挥投资带动作用... 34

  第六章 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36

  第一节 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36

  第二节 推进中、东、西部联动发展... 38

  第三节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41

  第七章 构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 42

  第一节 建设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 43

  第二节 积极探索和开发新能源... 44

  第三节 着力提高城乡防灾减灾能力... 45

  第四节 提升城乡公共设施保障能力... 47

  第八章 构建明台交流合作平台... 49

  第一节 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示范平台... 49

  第二节 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特色平台... 50

  第九章 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51

  第一节 提高利用外资规模与水平... 51

  第二节 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 52

  第三节 深入推进区域合作... 52

  第四节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53

  第十章 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 53

  第一节 积极促进就业创业... 54

  第二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5

  第三节 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56

  第四节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58

  第五节 改善居民住房条件... 60

  第十一章 构建支撑有力的科教人才体系... 61

  第一节 推动教育优先发展... 61

  第二节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64

  第三节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66

  第十二章 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69

  第一节 提升精神文明创建水平... 70

  第二节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 70

  第三节 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72

  第十三章 大力推进生态县建设... 73

  第一节 增强生态环境资源承载能力... 73

  第二节 全面推进节能减排... 76

  第三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 77

  第十四章 构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78

  第一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78

  第二节 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80

  第三节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80

  第十五章 加强社会管理和民主法治建设... 81

  第一节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82

  第二节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83

  第三节 推进“平安明溪”建设... 84

  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85

  第十六章 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86

  第一节 加强政策引导... 87

  第二节 明确实施责任... 88

  第三节 健全规划实施管理机制... 88

前 言

  “十二五”时期,是明溪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推动我县跨越赶超的关键时期。科学合理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明溪县如何抓住海峡西岸国家战略提供的机遇,积极适应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及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加快推进明溪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纲要》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八届十次和市委七届九次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明溪县贯彻落实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决策部署的实施意见》(以下称县委《实施意见》)、《中共明溪县委贯彻落实<中共福建省委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推动福建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根据县委十届八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制定明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称县委《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明溪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集中体现了县委、县政府的施政方针和决策意图,是各级政府和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编制实施各类规划、年度计划和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新阶段

  “十一五”时期,我县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积极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大局,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十二五”时期,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加快推进,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明溪的作为空间。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拓创新、团结奋进,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达31.76亿元,年均增长16.5%,人均GDP突破2.8万元;财政总收入达1.58亿元,年均增长17.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0.96亿元,年均增长20.1%,地方财力进一步增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突破95亿元;规模工业产值突破28亿元;城镇化率五年提高10.4个百分点,城乡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

  ——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生态农业稳步发展,工业主导作用日益凸显,五大重点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服务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三产比例由2005年的36:24.3:39.7调整为2010年的30.4:38.6:31,产业结构趋于优化。科技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成长,品牌对产业发展的带动力不断增强。

  ——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交通环境持续优化。三明至明溪高速公路已纳入湄洲湾至重庆高速公路大通道规划,永宁高速公路及明溪连接线正在建设;完成了省道路面改造53公里,完成农村公路硬化255公里,提前三年完成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159.04公里。能源保障能力不断加强。完成了12.38公里的城区防洪堤工程建设;解决了全县4.56万人的安全饮用水问题;雪峰11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入使用,县域电网运行质量不断提升;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健全,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改革开放迈出新的步伐。集体林权制度及其配套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取得重大进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有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土地、资本、人才等要素市场发展进程加快,组建了城投、交通、国有资产经营等融资平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持续发展,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可比口径)6494万美元,验资口径1542万美元。生产型出口企业不断壮大,出口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出口龙头企业不断增加,五年进出口总额累计8026万美元。

  ——社会事业全面繁荣进步。科技事业取得新的发展,企业技术创新取得新突破,通过2005-2006、2007-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县考核。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教育稳步发展,中等教育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公共卫生服务得到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成效,“十一五”期末,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分别达到 1.78万人、9.99万人、0.55万人、0.76万人、0.47万人,实现新农合参合率95%,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97%。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进入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行列。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文化体育事业更加繁荣。广播电视“村村通”全面完成。“平安明溪”建设持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开展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4%以内的较低水平。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最低工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加,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住房、汽车、健身等高层次消费比重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人民生活向更加富裕的小康迈进。

  ——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多数环境指标提前一年达到“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升至36.72%,城市空气质量优良。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污染综合整治取得实效,圆满完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县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使用。建立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森林公园2处,国家级疫源疫病监测站1处,已创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6个、省级生态村2个,生态环境状况继续保持在全市前列。

  专栏1:“十一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

“十一五”规划目标

2010年完成情况

规划执行情况

指标属性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6

31.76

可超额完成

预期性

2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3.7

16.5

可超额完成

预期性

3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25000

29700

可超额完成

预期性

4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21.7:45.7:32.6

30.4:38.6:31

无法完成

预期性

5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25

25

可如期完成

预期性

6

城镇化率(%)

46

41.5

无法完成

预期性

7

财政总收入(万元)

14534

15841

可超额完成

预期性

8

地方财政收入(万元)

7310

9633

已提前一年完成

预期性

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2.47

29.59

已提前三年完成

预期性

10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13.7

17.2

可超额完成

预期性

11

年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4左右

4以内

可控制在4以内

预期性

12

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

14.7

19

可超额完成

预期性

13

外贸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1843以上

3939

可超额完成

预期性

14

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5以上

98.55

可超额完成

预期性

15

城市污水处理率(%)

65以上

77

可超额完成

预期性

16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

8.9

目标过高,无法完成

预期性

17

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

累计6000

6090

可超额完成

预期性

18

五年累计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人)

5000

18200

已提前两年完成

预期性

19

城镇登记失业率(%)

5以内

≤3.6

可控制在5以内

预期性

2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5.5

13.4

可超额完成

预期性

21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5.5

9.8

可超额完成

预期性

22

单位GDP综合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1.77(市)

可如期完成

约束性

23

森林覆盖率(%)

80

80.7

可完成

约束性

24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控制在市下达的基数内

待国家、省测算

预计完成

约束性

 

其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吨)

961

 

预计完成

约束性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吨)

1021

 

预计完成

约束性

25

人口自然增长率(‰)

7以内

3.21

可控制在规划目标内

约束性

26

总人口(万人,不含流动人口)

12.5以内

11.66

可控制在规划目标内

约束性

27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75

95

已提前完成

约束性

28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人)

11500

10420

未完成

约束性

注:上表中第16项指标2010年预计数待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后方能测算;第24现指标需国家、省有关部门测算确定;第28项指标含机关社保参保人数。

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环境

  未来五年,随着经济社会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也日益凸显,新的形势给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县既面临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

  1、面临的机遇

  从国内外看,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将继续加大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和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明溪的发展条件。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利于促进明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互利共赢;国际金融危机催生科技和产业革命,有利于赶上新一轮产业调整步伐;加快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信息网络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速壮大自主品牌,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从县内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生态优势日益彰显,形成了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为明溪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十里埠生态经济区为龙头的经济增长极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增强了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行政效率不断提高,社会更加和谐,民生更加改善,支持发展的合力不断增强为我县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面临的挑战

  从国内外看,海西建设全面推进,沿海地区要素集聚能力不断增强,我县面临生产要素向发达地区流动的挑战。国家对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县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对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构成了新的压力。省内外区域竞相发展,态势强劲,竞争日趋激烈,对我县保持又好又快发展,赶超全市平均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县内看,我县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增长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发展过程仍然受到人才、资源、地理空间、体制机制的制约;区域经济空间布局有待优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较弱,城乡统筹和城镇化进程还需进一步推进;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够健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还不能满足群众需求;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难度增大,政府职能转变有待进一步加快。人民群众新期盼、新诉求日益增多,影响社会安定稳定的因素更加复杂。

  总的来看,“十二五”是我县推动科学发展,跨越赶超,加快海西建设十分重要的时期,是经济社会进入必须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我县仍处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时期。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要下更大工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消费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在这样一个转型发展时期,我们既要坚定信心,又要保持清醒;既要把握海西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又要看到完成重大历史使命的责任和压力,善于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发展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推动海西建设取得新的突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效。

第三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按照县委《实施意见》和《建议》提出的目标任务,适应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全县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追求“好”,力争“快”,努力把明溪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安居乐业的科学发展区域、改革开放区域、文明祥和区域、生态优美区域。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决策部署,围绕省委提出的“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的总体要求,深入落实“生态立县、工业富县、商贸兴县、科教强县”发展战略和市委加快落实“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思路、三次产业协调推进的产业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赶超为主线,以改善民生、社会和谐为立足点,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人才开发为支撑,全力打造海西药都、海西新侨乡。

  2、基本要求

  加快转变、跨越赶超,体现中央精神,切合明溪实际,反映时代要求,符合群众意愿。加快转变是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明溪发展阶段性特征,是“十二五”时期明溪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跨越发展是加快转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是“十二五”时期明溪最为重要、最为紧迫的目标和任务。在转变中实现跨越、在跨越中促进转变,基本要求是:

  ——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坚持把先行先试作为加快转变、跨越赶超的重要前提,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破除一切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思维定势,支持一切有利于跨越赶超的改革探索、创新创造,敢想敢试,敢为人先,勇于担当,比学赶超,以先行先试抢占先机、闯出新路,不断创造跨越赶超的新优势。

  ——坚持好字优先,以快促转。坚持把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加快转变、跨越赶超的主攻方向,推动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实现更好的发展质量、更快的发展速度、更大的发展效益,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明溪实际、具有明溪特色的发展路子。

  ——坚持科技创新,科教强县。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变、跨越赶超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强县战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与人才对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真正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把统筹兼顾作为加快转变、跨越赶超的根本方法,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各个区域相互融合、重点领域相互促进、关键环节相互衔接。

  ——坚持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跨越赶超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把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作为加快转变、跨越赶超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改革,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内对外开放格局,深化明台交流合作,拓展区域协作的领域和空间,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加快构建有利于跨越赶超的体制机制和对内对外开放环境。

第四节

  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到2015年,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实现跨越赶超,力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赶超全市平均水平,其他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到201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分别比2010年翻一番;到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70亿元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万元以上。财政总收入达3.5亿元以上,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超过2亿元,年均增长19%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额达70亿元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7%以上;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8:45:37,城镇化率达50%以上。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2015年突破22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2015年突破979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2015年明溪年末总人口力求控制在12.1万人(不含流动人口)以内。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750人以上。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年均实际利用外资(可比口径)达2237万美元以上,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突破6000万美元。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继续完善教育体系,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5%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年。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覆盖面明显扩大,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全县,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1420人。积极促进就业创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继续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扶持力度,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0.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达到15%以上。

  ——生态环境保持领先。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市下达的任务。优化能源结构,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至8%。生态环境质量继续领先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0.7%或以上,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以上。森林蓄积量稳定在1100万立方米左右,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6万亩。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目标值达98%以上,县城污水处理率目标值达80%以上。

  专栏2:“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分类

序号

指 标 名 称

2010年

比上年增长%

2015年目标

年均增长或提高(%)

指标属性

备注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31.76

13.5

70以上

18.5

预期性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2.97

15.3

5以上

19以上

预期性

 

3

财政总收入(亿元)

1.58

30.5

3.5以上

19以上

预期性

 

4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0.96

30.9

2以上

19以上

预期性

 

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29.59

30.1

70以上

20以上

预期性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8.04

16.3

20以上

17以上

预期性

 

7

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

0.388

205%

0.6以上

10

预期性

 

8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可比口径)

0.166

19%

年均0.22以上

   

9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30.4:38.6:31

18:45:37

预期性

 

10

城镇化率(%)

41.5

50以上

1.7以上

预期性

 

11

年末总人口(万人)

11.6

1.7‰

12.1以内

7‰

约束性

 

12

城镇登记失业率(%)

3.6以内

3.5以内

预期性

 

13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0.15

0.575以上

预期性

 

14

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1.042

1.1

1.142

2

约束性

新增

1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4754

13.4

22000

8左右

预期性

 

16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6726

9.8

9790

8以上

预期性

 

17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7

98

约束性

新增

1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95

98以上

约束性

新增

19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

70

90以上

预期性

新增

20

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套数(套)

140

800

约束性

新增

21

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张)

3.39

3.87

预期性

新增

22

每千人医生数(人)

1.1

1.3

预期性

新增

23

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

18

21

预期性

新增

24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7.1

97.5

约束性

新增

25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9.3

10

0.14

预期性

新增

26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87.06

90

0.59

预期性

新增

27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0.4

0.02

0.5以上

0.02以上

预期性

新增

28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0.2

-0.3

15以上

0.96以上

预期性

新增

29

耕地保有量(万亩)

18.6

18.6

约束性

新增

30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6.1】

比2010年下降20%

约束性

新增

31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7.8

1.39

8.3

0.1

预期性

新增

32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完成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新增

33

单位GDP能源消耗(%)

【-17】

完成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34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待国家测算

完成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35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0.115亿

0.115亿

持平

约束性

新增

36

森林覆盖率(%)

80.7%

≥80.7%

持平

约束性

 

注:带[ ]的数据为比2005年下降的比例;主要污染物指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总人口即常住人口,不含流动人口;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为实际增幅;非化石能源指风能、太阳能、核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套数包括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

第二章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是加快转变、跨越赶超的重要基础。实行并落实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第一

  节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认真落实《明溪县发展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坚持运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实行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确保全县耕地保有量18.6万亩以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6.98万亩,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6.9万亩,实现粮食总产9.4万吨以上。

  1、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立健全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农业投入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加快6000亩新增粮食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努力保持粮食生产能力和自给水平不降低。严格保护耕地和后备耕地资源,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高标准建设旱涝保收农田,提高土地产出率。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田水利、山地水利、中央苏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万亩灌区改造、灌区节水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农村机耕道路等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为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大力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推动农业“五新”进村入户,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以推进闽台农业综合实验示范园区、南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

  ——种植业。立足当地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作物结构和品种结构。到2015年,全县蔬菜面积达6万亩,水果面积达6万亩,生态茶园总面积达3万亩,食用菌种植规模达4000万袋。油料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2万亩左右;淮山基地达1.5万亩,配套建设淮山系列产品加工生产线;加快建立木薯原材料种植基地,到2015年形成2万亩规模,着力发展木薯集成技术应用及产品深加工开发项目;金银花基地1万亩,建成2万吨绿原酸生产线;加快10万担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建设,建成全省特色优质烟叶生产基地。

  ——畜牧业。因地制宜调整畜牧业结构,加快发展牛、羊、兔等节粮型草食动物,稳定发展生猪家畜,保障市场有效供给。大力发展集约化畜禽业,加快肉牛、肉羊、标准化生猪场、家禽养殖基地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县猪牛羊兔禽出栏量分别达到15万头、1万头、3.5万头、15万头、250万羽,年均分别递增19.4%、1.7%、4.7%、16.2%、7.7%;肉蛋奶总产量达1.15万吨,年均递增7.8%。着力发展百万羽生态禽类产业化项目建设,争取建成海西重要的畜禽绿色健康养殖基地。

  ——水产业。大力推进标准化池塘养殖的淡水设施渔业建设,重点发展水域资源较丰富的西北部盖洋镇、夏坊乡、枫溪乡等3个乡镇大水面养殖和稻田养鱼开发区。形成以鲟鱼、倒刺鲃、日本鳖等为主的水产良种繁育基地,加快低碳双循环水鲟鱼产业化项目和库湾养殖基地建设,推进高效渔业规模化、高产技术普及化和健康养殖生态化,不断提高渔业养殖综合效益。

  ——现代林业。加快45万亩速生丰产商品林、23万亩竹林基地建设,进一步在产业链延伸、领域拓展、品牌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打造南方红豆杉、厚朴、金线莲、香樟等基地。着力发展花卉苗木种植加工产业化、海西(明溪)园林绿化苗基地和药材林厚朴标准化种植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快1.34万亩油茶基地和油茶良种工程建设,加大油茶林种植,改造低产油茶林,建设丰产油茶林,扶持培育茶油加工龙头企业。

  3、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示范企业,扶持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发展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大企业、大集团,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的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特色明显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大力推进农用大棚建设,培育设施农业技术人才,提升农业经营效益。大力发展品牌农业,争创农产品知名品牌。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积极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扶持发展一批影响力大的品牌企业和农产品。

第二节

  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要求,加快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完善强农惠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用好库区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搞好新农村建设和管理,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和生产生活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面貌。

  1、加快新农村规划修编步伐。要加快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进一步充实规划技术力量,围绕新农村建设规划内容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将目标、任务、实施项目、完成时限分解落实,全面完成集镇、示范村、推进村规划修编工作,不断完善功能配套设施,提升新村建设的品位和档次。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被列入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建设为契机,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黄沙坑等中小型水库建设步伐;完善灌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快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全面完成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任务。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提高农村公路通车能力。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因地制宜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加快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完善农村流通设施,发展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灾后重建,引导农民建设安全节能环保型住房。

  3、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开展以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为重点的农村环境污染连片整治示范工程。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构建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体系,初步形成污染土壤修复机制。控制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加大畜牧污染防治力度。防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蔓延。深入开展“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

第三节

  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持续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8%以上。

  1、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进一步开发农业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大力推广精耕细作,提升农业传统耕作水平,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全面深化现代农业生产、生态、生活等功能开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稳步提高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探索建立以目标价格为核心的反周期补贴机制,逐步扩大农产品保护面、提高保护价,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2、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实施科普惠农工程,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就业信息引导,开展劳务供需对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实现农民工就业机会、劳动报酬、技能培训、劳动保护、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福利待遇等与城镇就业人员享有同等待遇。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加强小城镇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扩大以工代赈规模,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劳务收入。积极引导农民自主创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3、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持续落实完善惠农政策,及时兑现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四补贴”政策,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新增种粮补贴重点扶持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和报销水平;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水平。采取“部门挂钩、资金捆绑、干部驻村”方式,提高扶贫标准,特别要增加困难户收入,实现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农业保险费补贴的品种并扩大覆盖范围。

  4、创造条件增加财产性收入。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确保农民分享土地承包权流转过程中的增值收益。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严格宅基地管理,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地物权。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权同价。改革征地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探索迁入城市定居的农民工承包地和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允许其通过市场自愿转让获得财产收入。

第四节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1、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深化集体林权配套改革,促进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有序流转。推进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和农村水利体制改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实施小城镇改革发展战略,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机构精简、廉洁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建立与事权财权相匹配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增强县乡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健全农业保险制度。

  2、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机械推广监理、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培育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加快建设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继续推进“乡镇三农服务中心”、“通信信息化助建新农村”等项目建设,健全和完善覆盖全县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与平台。建立以县级为中心、乡(镇)为依托,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强化从生产源头到餐桌消费的农产品质量全过程监管。

  3、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深入实施“168”基层党建机制,创新服务“三农”长效机制,完善干部驻村任职、农村“六大员”、科技特派员等制度。稳步推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工作者队伍,逐步将村级规划、土地管理等工作交由具有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者承担。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形式,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

专栏3: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关概念

农村“家园清洁行动”:以农村垃圾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同时积极开展农村污水治理工作,逐步实现管网通、沟渠通、道路通和集中收集垃圾、集中汇集污水、集中无害化处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加快非规划林地造林、创建园林式乡村为抓手,以绿化促美化,以绿化促文明,以绿化促致富,推进全省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是以沼气建设为核心,以农户庭院为依托,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农村节能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实施“改厕、改圈、改厨、改院”等配套工程,实现农户“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态无害化”。

“168”党建工作机制:即健全一套目标责任体系,实行六步工作法,发挥八个方面作用。健全一套目标责任体系就是组织实行目标管理,个人实行设岗定责;六步工作法就是实行征求意见、议事决策、任务分解、公开承诺、组织实施、考评奖惩的六步工作法;发挥八个方面作用就是村党支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村委会发挥组织实施作用、党员队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群团组织发挥生力军作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挥服务带动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协作互助作用、老人协会发挥参与帮助作用、农民群众发挥主体作用。

农村“六大员”:确保每个建制村有农民技术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计划生育管理员、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乡村医生、文化协管员。

第三章 建设海西

  特色显著的制造业基地

  建设海西特色显著的制造业基地是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提升产业的竞争力。依托我县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形成集群化、集约化和生态化的新兴工业体系,建成主业突出、特色鲜明、核心竞争力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特色显著的制造业基地。

第一节

  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集群

  坚持自主创新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深化内涵与拓展外延相结合、重点突破与全面提升相结合,加快发展五大重点特色产业集群,形成生物、新材料、食品加工、机械零部件、林产加工等五大产业总产值达116亿元以上的规模。引导发展一批关联性大、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和骨干项目,积极对接台湾先进制造业,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升级。

  ——生物产业。以建设“中国红豆杉”和“福建省生物医药产业示范县”为载体,以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生物产业基地和“海西(明溪)现代药都”为目标,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林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为重点,立足现有产业基础,联动“三次产业”,纵横延伸产业链,推动上下游产业的全面发展,形成领航全县经济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南方制药、紫杉园公司、海天蓝波公司等龙头企业为支撑,加快红豆杉、金银花等药材基地建设,着力发展紫杉醇系列抗肿瘤原料药生产、非紫杉醇系列抗肿瘤原料药生产、生物保健品生产、诊断试剂生产、功能性用品生产、药用植物种植及加工、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生产、农林新品种繁育、吸入式麻醉剂等项目。

  ——新材料产业。本着合理开发、有效利用、保护资源的原则,立足技术开发及精深加工,着力发展氟新材料、硅新材料和钙新材料产业,建立省级氟新材料、硅新材料基地。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为支撑,循环经济为原则,以四氟乙烯单体、全氟环氧丙烷、六氟丙烯为主要含氟原料节点,逐步开发氟精细化学品、含氟表面活性剂、电解氟化产品、电子级氢氟酸、氟橡胶、氟塑料等医药、汽车、信息、建筑、环保、纺织、造纸等产业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及功能助剂。充分利用夏阳稀土矿产资源,加快稀土矿产品的开发与研究。发展以多晶硅制备为主的光伏硅材料产业和氮化硅、碳化硅制备及深度加工为主的高性能结构陶瓷材料。以明狮水泥公司、海斯福公司等龙头企业为支撑,着力发展高标号旋窑水泥、六氟丙烯、含氟有机精细化学品、含氟织物整理剂、多晶硅及光伏多晶硅生产、亚微米级氮化硅粉及配套产品生产等项目。

  ——食品加工产业。建立全省重要的食品加工基地,围绕我县木薯、果蔬、茶叶、竹笋、畜禽、淮山等特色农产品资源,发展食品加工产业。以百事达公司为基础,发展木薯、番薯、马铃薯等淀粉加工;以森美果蔬公司为基础,发展果蔬浓缩汁加工;以宏宇牧业公司为基础,发展肉牛系列产品加工;做大做强肉脯干加工、肉联加工、淮山保鲜及加工、食用菌加工等产业。着力发展淀粉系列生产、饮料生产、浓缩果汁加工、肉脯干系列产品开发及肉联加工、茶叶加工、淮山产业化、肉牛及肉牛深加工、食用菌加工、精制茶油加工提取等项目。

  ——机械零部件产业。主动对接全市汽车、机械制造产业,围绕其产业重大项目,发挥与市区重大工业基地、工业园区交通便利、便于布局的优势,策划、实施一批与市重大机械项目相关联的机械零部件、辅机辅件生产项目,使我县成为市汽车、机械制造产业的材料基地、配件基地。引导长虹等精密铸造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申报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市场占有率;以建设气动工具城为平台,做大做强福建斯特力气动工具有限公司,吸引更多的气动工具企业落户我县,全力推动海西(明溪)气动工具商贸城项目建设,带动气动工具关联产业集聚我县。重点发展精密铸造、气动工具、输送带、高性能汽车零部件等项目。

  ——林产加工产业。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及现有的初加工产品,鼓励企业向林产品深加工及终端产品延伸发展,着力发展以木、竹为原料的新型建筑、家居、造纸材料等,以及具有“中国红豆杉之乡”特色的红豆杉观赏盆景、工艺品系列,形成龙头带动明显,名牌产品优势显著和产业竞争实力强大的林产加工产业集群。逐步整合淘汰浪费资源、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企业,突出培育财税贡献大、带动能力强的林产加工产业。

第二节

  整合提升经济区承载能力

  坚持以产业链延伸、培育产业龙头企业为重点,依托十里埠生态经济区,培育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劳动力素质高的现代大企业。

  1、着力打造产业发展平台。抓住省委、省政府支持新增长区域发展的政策机遇,进一步完善十里埠生态经济区基础设施,争取早日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按照“科学规划、优化布局,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思路,创新园区经营管理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快建设气动工具物流园、生物产业园、氟材料产业园、华侨创业园等一批特色专业园区,通过园区及其项目建设带动五大特色产业发展。同时,突出产业集中度和关联性,联动发展南山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胡坊工业集中区、梓口坊工业集中区、盖洋工业集中区及其他新兴工业区,积极参与三明生态工贸区建设。

  2、突破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扶优扶强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一批专精特新的行业龙头企业,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突破大项目,鼓励支持企业加大投入,盘活存量资产,通过参与跨国公司、知名台资企业、央属企业等国内大企业合作、改制上市或发行债券等方式实现快速扩张。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推广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方式。鼓励企业加强工业产品设计和创新设计,大力发展自主品牌,塑造区域品牌,力争到2015年,创建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10件、省名牌产品5项、省级以上标准8项。加快重点骨干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推动有条件的企业(或行业)建立技术研发、产品标准、质量检测等中心,鼓励企业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

第四章 大力推进服务业发展

  大力推进服务业发展是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重要依托。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向,不断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深化服务行业改革,按照产业发展和经济布局的特点,加快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充实消费性服务业,着力引进和培育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加快中心城市的人气聚集。

第一节

  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

  突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红豆杉之乡”、“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央苏区县”、“海西新兴侨乡”等特色资源,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形成以生态、休闲、安养为导向的系列旅游产品。进一步完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提升我县旅游业发展的水平。

  1、大力发展自然生态游。立足我县珍稀动物、珍稀植物、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等特色资源优势挖掘开发,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打造绿色生态品牌。以弥猴、蝴蝶、黄腹角雉、红豆杉、水杉、银杏等珍稀动植物为突破方向,打造珍稀动植物主题观光、靓丽自然风景观光、特色人文景观观光等旅游特色,策划建设均峰山生物多样性观光休闲科普走廊等生态旅游项目;培育打响明溪蓝宝石资源品牌,大力开发宝石旅游系列产品。着力营造在海西经济圈具备足够影响力,融合科普、人文、生态、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品牌。

  2、突出发展休闲养生游。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培育观药景、吃药膳、品药茶、睡药枕、沐药浴、享药疗等具有浓郁医药特色的旅游元素,建设集展览展示、求医问诊、养生保健、旅游休闲、特色购物为一体的中草药中医保健文化休闲中心;开发梓口坊温泉地热资源,规划建成集温泉保健、旅游度假、休闲娱乐、药博园、商务会议为一体的森林式温泉休闲疗养旅游度假村。

  3、加快发展农业观光游。突出休闲、体验的特色,加快建设一批农家乐园、果园山庄、森林人家、水乡渔村、田园风光和休闲农庄等旅游项目,走出一条具有明溪特色的生态型、乡村化的农业观光游新路子。

  4、提升发展人文景观游。深入挖掘南山古人类文化、理学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侨乡文化、药都文化等文化内涵,重点开发建设玉虚洞、南山古人类文化遗址主题园、杨时故里、惠利夫人文化园、聚龙寺、御帘和紫云历史文化古村、欧式风格建筑景观、归化红色旅游等项目。

  5、加强引导和投入,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要充分发挥明溪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定期议事协调制度,加大政府对旅游项目在信贷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等旅游产业政策上的支持。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对全县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避免无序开发和资源浪费。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下大力气改善交通、供水、能源、通讯、水系等旅游基础条件。牢固树立“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资源”的意识,努力营造友好的城(乡)旅游环境,不断提升县城的旅游形象和综合竞争力。

第二节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开发明溪物流配送或专业配送中心项目,培育一批集运输、仓储、配送、信息为一体的物流企业。

  1、构建现代物流产业体系。打造成为连接三明地区“西北一翼”的重要物流中心,把现代物流业培育成为我县服务业的支柱行业之一,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集聚力。到2015年,新发展年营业额1亿元物流企业1个以上,年营业额5000万元物流企业2个以上。着力发展现代物流园、三级货运站、气动工具物流园、药材交易中心等建设项目,形成以产业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第三方物流为特色、以铁路(拟建)、公路物流为主体,布局合理,配置高效,功能齐全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物流产业体系。

  2、加快培育现代物流企业。鼓励生产和商贸企业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整合物流资源,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推动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促进供应链各环节有机结合。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建立重点物流企业、物流项目认定机制,制定出台“重点物流项目和物流企业的确认办法”,确定一批重点扶持的现代物流企业,对重点扶持的物流企业和项目,在投融资、土地使用、电力使用、税费、技改等方面给予优惠,发挥典型示范和项目带动作用。

  3、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准确掌握物流业发展情况、发展态势。加快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的推广和运用,逐步实现物品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鼓励物流企业参与国家、行业和地方物流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工作,积极开展现代物流标准化试点,建设一批省级物流业标准化试点项目,推动物流企业在关键环节实行标准化管理和运作。

第三节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发展金融、中介、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开发新的增值环节,促进服务业与工业的融合互动,使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推动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擎。

  1、金融服务。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提高金融保险机构的独立运作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服务的引擎作用,发挥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融资主渠道作用,以各类担保组织为补充,扩大信贷规模,增加金融业务品种,开展各类消费信贷业务。完善农村金融体制,加快培育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新型机构,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切实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积极发展人寿保险、平安保险及其他各类保险,提升金融保险业的服务水平和档次。

  2、中介会展。积极发展和规范法律、咨询、会计、审计、担保、评估、广告、招投标代理、拍卖等中介服务业,鼓励发展与高技术企业和高技术成果转化相关的科技中介评估服务机构,发展区域性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形成专业化、高水平的商务服务体系。加快推动会展业的专业化、品牌化和信息化,完善会展业的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加强与国内、国际展览公司的合作,大力培育龙头会展企业,努力扩大“海西新侨乡”、“中国红豆杉大型艺术节”、“气动工具会展”的国内甚至国际影响力,打造海西一流,国内知名、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会展品牌,努力建设海西中部商务会展中心。

  3、科技服务。推动科技创新活动向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积极参与国家及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作。鼓励和支持专业性科技服务机构和企业发展,为现代产业发展提供委托研究服务、公共技术服务和生产性技术服务。加强县校合作,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设研发中心、中试基地等公共技术平台,为企业提供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加快培育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升科技中介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孵化功能,构建社会化、网络化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体系,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化服务。

  4、信息服务。到2015年,力争我县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总体水平走在全市的先进行列,建成比较发达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形成覆盖全县,连接国内通向世界的高速通信网络。重点建设以光缆为主体的全县高速信息骨干网,提高县城主干网络的传输能力和交换能力,全面拓展基于多网络的信息增值服务业。以电子商务为方向,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以物流、旅游、交通运输等领域为重点,加快建设物流信息管理软件和面向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平台、三网融合有关业务平台、面向应用的数据挖掘服务平台、电子商务信用保障平台等。

第四节

  着力拓展生活性服务业

  着力拓展商贸、文化创意、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不断丰富消费服务产品类型,满足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多样化需求。

  1、商贸服务。围绕着中心城市发展,提升中心城市商业发展品位,大力发展和提升城市特色商业街、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促进以专业市场为中心,以零售网点和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市场网络逐步形成。重点推进扶持“老字号”的创新发展,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及旅游购物中心。加快无公害蔬菜基地、生猪养殖基地、连锁超市、禽类交易与屠宰市场、城区综合市场及社区菜市场等建设,加快实施休闲娱乐场所建设,积极引进名牌商贸企业入驻。进一步完善社区商贸服务网络,合理布局便民利民社区服务网点,改造提升现有商业、服务业网点和设施。

  2、文化创意。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目标,以创意为核心、文化为灵魂、科技人才为支撑、园区为依托、产业化为方向,通过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有效整合明溪南山文化、惠利夫人文化、杨时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侨乡文化、生态文化、肉脯干文化、蓝宝石文化、微雕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等独特文化资源,重点做好南山遗址 “国保”申报工作和南山古人类文化遗址公园、东方军司令部(杨家大厝)建设。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以及民间传承人档案库,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名录体系。大力发展文化数字内容产业和数字传播产业,将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柱。

  3、社区服务。进一步发展社区文体科教服务,加强基层社区群众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团队和科普宣传队建设,发展社区教育,加强社区文体科普设施建设,建设社区电子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点),积极推行企事业单位文体科普设施向社区开放,加强服务设施管理。完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形成以县级医疗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技术支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其他社会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鼓励发展家庭保洁、烹饪、保姆、老年人护理等多种类型的社区家政服务,重点扶持一批规模较大的社区家政服务公司。初步建立起以老年福利、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为主要内容的老年服务体系。

第五章 着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扩大内需是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要正确处理扩大内需与拓展外需、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关系,加快形成内需外需双向并举、投资消费协调拉动的经济增长格局。积极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建立健全有利于内需潜力不断释放、投资消费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一节

  积极扩大和活跃消费需求

  把扩大消费需求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通过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激活即期消费,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1、提高消费能力。以实施扩大就业战略为导向,加大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促进就业和创业的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夯实居民消费基础。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鼓励增加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提高中等收入人群比重。建立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的职工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使劳动者工资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和企业利润增长相匹配。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保障相关规定,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切实提高低收入者收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部分优抚对象待遇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增强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消费能力。

  2、改善消费预期。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住房、教育、医疗、保险等改革的步伐,确保改革的公平性,提高事关百姓切身利益方面改革的透明度,降低预防性储蓄,改善居民消费预期。继续实施鼓励消费的财税、金融政策,完善节能产品的消费优惠政策,提高即期消费。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推进农村危房和老城区改造,促进普通商品住房消费,扩大和带动家具、家电、家纺、家饰等各类消费。支持和鼓励生产和零售企业开展“收旧售新”、“以旧换新”业务,带动新产品销售,增强居民消费意愿。

  3、拓宽消费领域。全力拓展专业市场,打造营销联盟,巩固发展优势特色消费,增加消费有效供给。有效激发消费潜能,积极培育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休闲旅游、家政服务等发展型消费,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大力推进网上购物等新型消费模式。积极发展城市社区商业,重点发展社区连锁超市、便利店、专卖店及各类新型消费业态,营造多元化、多层次的居民消费服务网络。加快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加快乡镇农贸市场建设,持续推动“万村千乡”市场体系建设,搞活农副产品流通,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加快发展新型消费业态,鼓励个性化消费,引导网上消费、信息消费等进一步大众化。

  4、优化消费环境。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营造多种服务业态、服务模式竞相发展的宽松氛围,促进休闲型、发展型服务消费增长。加快商贸流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大型商贸中心和超市等商业网点,培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心商圈,打造具有特色的商业街区,建设一批特色专业市场,完善便民服务设施,为扩大消费创造条件。健全消费者权益维护保障机制,强化消费市场监测监管,规范商品与服务消费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市场交易中的欺诈、垄断、歧视、暴利、倾销和假冒伪劣等行为,努力营造“买的放心、吃的安心、用的舒心”的消费环境。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发完善各类消费信贷产品,扩大信用规模,提高信用消费水平。

第二节

  充分发挥投资带动作用

  坚持以做强做优产业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项目带动,以开展项目竞赛活动为重要抓手,最大限度发挥投资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中的拉动作用,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促进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力争“十二五”期间,投资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45%以上。

  1、保持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和企业的投资主体作用,持续加大投资力度,增强投资内生动力。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拓展项目来源,加强重点产业、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投资,提高项目投资规模和技术水平,增强重大项目建设对全社会投资的带动作用。创新项目管理运作机制,建立健全重大项目策划生成、储备管理、协调推进、联手督查和考核通报制度,推动形成重大项目滚动建设、投资持续较快增长的态势。认真落实国家和省里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资的相关政策,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用好中央支持加快海西建设的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央属企业、跨国公司、大型民营企业和知名台资企业投资;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吸引华侨及在外乡亲回乡投资兴业。加强政府与银行的沟通合作,健全项目推介会制度,稳定银企合作机制,加强风险控制和管理,争取更多信贷资金支持。

  2、不断优化投资结构。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引导各类投资重点向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以投资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消费空间拓展,引导区域空间布局优化,促进经济结构全方位调整,增强跨越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民生工程、自主创新、公共服务设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重大基础设施等领域的项目投入。加强重大产业项目投资,提高产业投资比重。

  3、持续改善投资环境。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建立高效服务机制,完善项目服务配套,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建立项目动态跟踪服务制度,促进重大项目引进、落地、建设和投产。落实和完善鼓励社会投资的各项政策措施,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努力创造公平、公正、规范发展的市场环境,增强环境吸引力,激发全社会投资创业的积极性。面向全社会建立公开透明的投资政策和投资项目信息服务系统,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向。

第六章 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是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拓展持续发展空间的重要依托。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展壮大县域中部、东部、西部三个重点发展区域,构建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空间结构高效合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按照主体功能区布局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的总要求和“控制增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总原则,促进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确保全县重点工业园区和工业平台用地、交通、能源、水利等独立选址的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和由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批准(核准)并审批的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集约节约利用国土空间,提高空间集聚效益。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在较小区域集中布局,为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腾出更多空间,对关系全县或较大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进行保护,培育形成重点生态功能区。

  2、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按照省里确定的重点开发区、适度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积极有效落实省、市对各类功能区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人口、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政策。完善按主体功能区安排与按领域安排相结合的政府投资政策,按主体功能区安排的投资主要用于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的发展,按领域安排的投资要符合各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完善产业政策,明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鼓励、限制和禁止类产业,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的项目实行不同的占地、耗能、耗水等强制性标准。完善土地政策,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实行差别化的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政策,科学确定各类用地规模,土地调整指标向工业集中区、开发区、中心乡镇倾斜。完善环境政策,对重点开发区域根据环境容量逐步提高产业准入环境标准,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别按照保护地力和修复生态原则执行产业准入环境标准。

  3、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建立并实施符合科学发展要求,有利于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绩效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在强化对各类区域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评价基础上,立足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区定位,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对重点开发区域,实行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优先的绩效评价。对适度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别实行农业发展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对禁止开发的自然保护区域,强化对自然文化资源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情况的评价。

第二节

  推进中、东、西部联动发展

  按照市里“强化主轴、壮大两翼、连片推进、块状发展”的区域发展思路和县里“推动明溪在全市西北一翼中走在前列”的目标任务,立足我县区位和资源特点,突出县域中部主轴地区率先发展,增强竞争力和带动力,加快城区建设步伐,促进东部、西部二个重点区域加快发展,促进中部与东、西部联动互动发展,形成全面发展的良好格局。

  1、加快城区建设步伐。加快推进“小县大城关”战略,合理调整乡镇行政区划,建设魅力彰显的宜居宜业宜游中心城市。在规划定位上,遵循“立足长远、适度超前、体现特色、功能完备”的原则,突出侨乡特色、药都文化、红色记忆,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开展控制性详规编制,合理定位城市功能布局,提炼城市建筑风格要素,并严格按规划实施城建项目。在新区拓展上,着力抓好四个片区开发,东片突出山水田园风光的建设理念,着力推进下白莲片区建设,加快实施侨乡新区、行政办公区、迎宾大道、归镇等项目;西片突出欧洲风情小镇的建设理念,着力推进王桥片区建设,加快实施王桥城市综合体、城关乡行政中心搬迁、专业市场等建设项目;南片突出宜居、商贸服务的建设理念,着力推进罗厝岗片区建设,加快实施四星级宾馆、城中村改造安置工程、雪峰镇行政中心等建设项目;北片突出休闲、体育健身、娱乐的建设理念,着力推进四元堂片区建设,加快实施城市主题公园及周边高尚住宅楼开发、老干部(老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东港度假村等建设项目。通过实施一批重点城建项目,有力有序推进城区扩容,力争到2015年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平方公里。在旧城改造上,着力推进中山路儿童公园片区、东门加油站片区、南关溪二期、西门片区、原链条厂和水泥厂片区、中山居委会片区等六个组团改造,着力实施住宅新区、商贸新区、县宾馆改造、县政府行政中心等建设项目。在功能提升上,重点推进城市便民商业网点、社区服务场所、公交服务、道路改造、城市保洁、供水和污水管网、管道燃气、人防、救灾避险、公厕、停车场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城市街道立面改造、河滨公园改造、城市夜景、电缆下地和城市绿化等工程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的形象。加快实施一批惠民工程,合理规划建设城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医院、养老院、科技馆、影视城、体育馆等社会事业设施,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在城市管理上,理顺城市管理权限归属关系,认真探索城市文明管理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国家级生态县和省级卫生县城、园林县城、文明县城、森林县城等“多城同创”工作,努力把城市功能做优、环境做美、特色做亮、实力做强。

  2、率先发展县域中部城镇经济集聚区。以雪峰镇为中心,包括城关乡、瀚仙镇、胡坊镇。该区是我县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和工业基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均居全县首位。突出发展方向:着力发展加工业为主的工业新区,以十里埠生态经济区和胡坊工业集中区为发展平台,着力打造海峡两岸植物源生物产业交流合作平台、海峡西岸经济区特色显著的制造业基地和重要的生态示范区。雪峰镇要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加快城中村改造,适时推进镇改街道的行政区划调整,不断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城关乡要加快发展城郊型经济,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着力建设卫星乡镇。瀚仙镇要依托十里埠生态经济区建设,努力打造成为三明工业经济发展的工业重镇。胡坊镇要利用高速公路“互通口”优势,主动接受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打造我县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聚集区。

  3、构建开放协作的东部城镇经济集聚区。包括沙溪和夏阳两个乡镇。依托三明台商投资区地缘优势,全力推进市级中心乡镇--沙溪乡建设和发展,增强区域集聚能力,培育地方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欧陆风情特色新侨乡,到2015年建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设施配套、生态优美的新型宜居宜业中心乡镇。夏阳乡要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高山生态农业,着力打造国家级历史文化名乡和三明市区“后花园”。依托紫云峻险奇秀的自然风光、御帘的红色旅游和沙溪梓口坊温泉等资源,加强休闲度假及相关娱乐设施建设,开展生态度假旅游,形成集生态观光、回归自然、科学探险、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区。

  4、发展生态特色的西部城镇经济集聚区。包括盖洋镇、夏坊乡、枫溪乡。盖洋镇要逐步配套完善县域次中心镇规划布局,充分发挥耕地、林地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不断巩固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力争建成全省最大的珍稀绿化苗木基地和生态红茶示范乡镇。优先发展农副产品保鲜、储运、加工业,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突出夏坊乡水域优势,着力发展库湾等水产养殖基地建设。立足枫溪乡生态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生态养殖业;依托聚龙寺在周边地区形成的影响力,整合蓝宝石文化旅游、萧登仕尚书墓、叶祖洽尚书墓等资源,建设成为集宗教朝圣、宝石旅游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

  5、推进中部与东西部联动互动发展。突出中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增强要素集聚能力,吸引国内外高端产业落地布局,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行业大型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加快形成主轴经济繁荣带,成为引领区域加快发展、带动东、西部共同发展的强大引擎。在高速公路、省道周边,推进建设沿线经济发展带,扩大土地供给,合理布局产业园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培育区域性中心乡镇和小城镇建设,促进城镇带、产业带建设发展,扩大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和人口吸纳能力,形成区域发展联动协调、互相促进的发展格局。加强与周边县(市)之间在资源、市场、产业、旅游等方面的合作。

第三节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是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重要引擎。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形成城乡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1、促进城乡规划一体化。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建设规划,强化各类规划间的协调和衔接,尽快建立县、乡(镇)、村一体化的规划管理体制。合理安排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促进可持续发展。着力加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的环境整治,按照全县发展的要求统一规划,统筹推进各项建设。

  2、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立健全城乡基础设施共同发展机制和公共服务均等供给制度。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抓好城乡公路、公交、电力、电信、信息、邮政、供水、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共同发展,积极探索建立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3、促进城乡产业联动发展。鼓励县城工商企业向农村延伸产业链,鼓励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平的就业制度,推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体制创新。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实现以城带乡,统筹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