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电商涉嫌大数据“杀熟” 各方共探如何解决难题

日期:2019-04-12 15:41 来源:人民邮政报
| | | |

  北京市消协日前发布了大数据“杀熟”调查结果,在进行的57组模拟消费体验样本中,有11组老用户比新用户的价格高,其中飞猪旅游等涉及相关问题。消费者、专家及管理部门就如何遏制这一问题,提出了加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建立诚信激励和失信“黑名单”制度及限制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熟”的信息获取能力等建议。

  北京市消协方面介绍,所谓大数据“杀熟”,通常指经营者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用户信息、建立用户“画像”,并以谋取利益为目的,根据用户“画像”提供特定商品或服务的损害消费者权益行为。

  2018年以来,有关大数据“杀熟”现象的报道时有出现,但每次涉事企业都否认了利用大数据技术“杀熟”,最后均不了了之。

  存在

  老用户比新用户价格高

  今年1月1日实施的《电子商务法》明确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特征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搜索结果的,应当同时向该消费者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尊重和平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电子商务法》出台后,大数据“杀熟”现象是否还存在呢?

  北京市消协方面公布的信息显示,本次体验调查共选取14个消费者常用的App或网站作为体验对象,具体包括携程旅行、去哪儿旅行、同程艺龙、飞猪旅游4个在线旅游 App或网站,天猫、淘宝、京东、当当4个购物App或网站,美团和饿了么两个外卖App或网站,猫眼和淘票票两个网络购票App或网站,滴滴出行和首汽约车两个网络出行App或网站。

  调查结果显示,在对14个App或网站进行的57组模拟消费体验样本中,有35组样本新老账户的价格完全一致,占比为61.40%;23组样本新老账户的价格不完全一致,占比为40.35%。其中,有11组老用户比新用户的价格高。例如,在对飞猪旅游的5次体验调查过程中,有两次新老用户价格不一致,两次推送酒店不一致。价格不一致表现为新老用户标价不同,优惠也不同。如同样入住枫酒店的昌平体育馆店的高级大床房,老用户价格为291元1间,新用户最终仅需282元1间。体验结果发现,同一房间新老用户标价不同,优惠也不同,老用户价格高且不享受优惠。飞猪旅游对新老用户推送酒店不一致表现为,平台会根据用户之前浏览过的价位推荐价格接近的酒店,新用户第一次登录,推荐的酒店价格普遍较低,比老用户都低。但体验人员只要浏览过一次五星级酒店后,页面推送的基本都是高价酒店。飞猪回应称,这些情况往往是由于促销红包、新人优惠、酒店和航班库存变化带来实时价格变动等原因造成的,并非大数据“杀熟”。

  调查显示,近九成被调查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普遍或很普遍。但是调查也发现,遭遇大数据“杀熟”后,只有不到三成被调查者选择向消协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不少被调查者都选择忍气吞声或自认倒霉。

  解决

  严惩大数据“杀熟”企业

  大数据“杀熟”具有隐蔽性,维权时难以举证。例如,过半数被调查者均认为有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但由于经营者通常以商品型号或配置不同以及享受套餐优惠不同、时间点不同等理由进行自辩,同时又不对外公布具体算法、规则和数据,所以消费者遇到类似问题后,维权举证往往非常困难。

  对于如何有效解决大数据“杀熟”问题,消费者、专家及管理机构给出了建议。调查结果显示,81.41%的被调查者认为规范和减少大数据“杀熟”行为的途径是加 强监管;79.09%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加强和完善立法,加大个人信息数据保护力度;69.76%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消费者提升自我保护意识,遇到问题依法维 权;61.66%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加强企业自律,倡导企业诚信守法经营;16.26%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其他途径。

  北京市消协方面表示,建议政府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严惩通过大数据“杀熟”损害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的行为。同时有关部门应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建立诚信激励和失信“黑名单”制度,并限制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熟”的信息获取能力。

  上海市百良律师事务所主任王冰律师认为,“杀熟经济”自古就存在着,不是科技的产物。生意人总在寻求利益的最大化,尽可能多地赚取每一分钱。交易本身是你情我愿的,曾经的“杀熟”徘徊在欺骗和正当交易之间,精明的生意人总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度”,让买卖双方略显公平。与此同时,曾经的“杀熟”和现在的大数据“杀熟”是不同的。曾经的“杀熟”主要是B2B的生意,即使偶尔的B2C,消费者和熟人卖家也有一个比价讨价还价的机会。大数据“杀熟”几乎都是B2C,消费者与商家信息绝对的不对称,消费者完全处于无知状态,消费者认为自己获得的价格是公允的大众的价格,是纯粹的被欺骗。大数据时代,科技公司通过技术手段,让消费者买到原本可以更低价格购买的产品或服务,毫无公平可言。

  上海亿达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毅智认为,互联网时代的“熟”就是已经成为平台的忠实用户,这种“熟”是之前用户与平台之间通过服务建立起的信任,这种信任产生了我们互联网行业极为重视的“黏性”,然而这种“熟”却成为某些平台用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甚至差别定价的手段。此外,因为互联网行业很多头部企业的天然主导性,缺乏竞争,才会让某些平台更加肆无忌惮地出手。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指出,同一平台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制定了不同的价格。这种方式的大数据“杀熟”属于违法行为,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公 平诚实信用原则,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有可能还涉嫌价格欺诈。大数据“杀熟”暴露出大数据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非对称以及不透明。平台根据大数据来“杀熟”,背后的技术来源是电商销售“千人千面”的技术,其源头在于平台搜集用户的个人资料、流量轨迹、购买习惯等行为信息,通过平台大数据模型建立用户“画像”,然后根据这个画像来给用户推荐相应的产品、服务和相应定价。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陈礼腾认为,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提升用户体验;若通过大数据进行违背道德的操作,那将是一个平台的悲哀。通过基于老顾客对于平台的信任以及忠诚度而对其推送 高价是明显的价格欺骗,其行为也是可耻的,技术不是用来坑用户而是用来服务用户的。不要认为通过这种方式能获取更大的利益,殊不知“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 为”,事件被曝光披露后,最终将是平台大批用户的流失、信任度的降低及平台形象的崩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