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故事的村庄—御帘
建村七百多年的御帘村,座落在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夏阳乡,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是一个由皇帝赐名的村庄,也曾是红军东方军司令部所在地。第二次国内战争期间,东方军司令部设在御帘村张氏祖祠,老一辈革命家彭德怀、杨尚昆等都曾在此战斗、生活过。
村子常住户190多户,全村均姓张,为北宋大儒张载后裔。村里重视耕读传家,鼎盛时期有12座书院,在历史上留下不少文字。36卷族谱,几百首诗,有传记,有游记,深厚的文化底蕴可见一斑。
走进村子,一条细长的小河穿村而过,清清溪水里,众多鲤鱼在穿梭游弋,这是村子里著名的鲤鱼溪。孩子们在溪边观鱼,于水中戏水,开怀巧笑,悠然自得。沿着小溪是几座不同风情的桥,书写着不同时代的风骨。
如今,村子的盛名已开始远播,吸引了不少的游客与摄影爱好者,往日的寂寥似乎正在渐渐瓦解。
村子里山峦重叠、树林茂密、鱼儿群群,由南宋进士张日中取名“渔林”,取“鱼多林茂”之意。关于“御帘村”的村名,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
南宋末年,元军南下步步进逼,在福州即位的幼帝赵昰和他的母亲杨淑妃在文天祥的护送下,逃往广东惠州时途经渔林,突然唤起了一阵风,赵昰所乘御轿的轿帘被卷走,吹到了田间,当地村民拾取后送还。赵昰一行当日留在了渔林过夜,村民纷纷赠予他们食物和生活用品,落难之时的杨淑妃深感村民的淳朴与忠君爱国,让宋端宗赵昰赐“御帘”二字为村名。文天祥也曾赋诗:“山村何取御簾名,大宋南征重此行,珠箔忽因风卷去,芳名留与世恩荣”。
这则故事也载入了《张氏族谱》,自此,御帘村沿用端宗钦赐之名。
村子里有不少的古民居、古祠堂、古庙宇与古书院,仍保留着许多民俗文化活动,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二换”就是流传深远的一个。“十二换”,相传是明朝皇帝每年正月带领文武百官到北京天坛举行祭天活动时演奏的一项打击乐,由十二套不同的演奏技艺组成。村子里组成团队演奏的几乎都是中老年人,面容简洁,有的着一双朴素的拖鞋就来了。
御帘村又是远近闻名的无蚊村,相传当年赵昰夜宿御帘村,晚间青蛙叫声扰人,蚊子频飞,赵昰命随从将田里的青蛙抓来,用朱笔在青蛙头上点了一点,口中念道:“村中不许你吵闹,请到一里以外去叫”。而后,命官员将青蛙放回田中,青蛙随即不在村中叫了。从此,御帘村的青蛙头上就有了一个红点,且村里的夜间再也没有了蚊子。
生于此、长大后离开村子的朋友说,总觉得有点怪,离自己的感觉似乎越来越远了,更加想不起原有的、回不去的乡愁。我想,朋友想要寻回的那份情怀,是留存在每一个人心底的儿时的梦。热闹家园、顽皮伙伴、袅袅炊烟、鸡犬相闻、瓜棚豆架、小桥流水、茫茫稻海,都是最最美好的童年印记。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某些时刻,久别的人们容易无限量放大对故土的怀念,却又容易忽视了,我们离开的这片土地,和我们不断变化的人生一样,同样在发生着变化。你的乡愁,似乎只是锁定在了儿时的脉络里,而所谓故乡,却正在以一种更符合现代审美的方式,渐渐呈现出熟悉而又陌生的美。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